??? 中藥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我國獨特的衛生、經濟、科技、文化、生態資源。為貫徹落實《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和《浙江省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充分發揮山區26縣中藥材資源豐富潛力優勢,凝聚多方力量支持山區26縣增強內生發展能力和實力,特制定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委、省政府關于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決策部署,圍繞“擴中提低”要求,將中藥產業發展作為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因地制宜以規范中藥材種植、中藥材產地初加工“共享車間”、中藥品質提升以及浙產道地中藥材種質資源評價、中藥服務體系構建、中藥融合發展等為抓手,探索構建“二產帶一產促三產”發展路徑,打造中藥助共富產業圖景,助力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二)工作目標
通過構建“一縣多品”“一縣一品”“一品多縣”的產業圖景,找準相對完善的中藥助共富新模式。到2025年,基本實現中藥產業助力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助推山區26縣人均GDP超過全省平均的70%,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分別達8%和9%。
——做大“一縣多品”。推動道地中藥材種植特色經濟發展,支持淳安、文成、泰順、武義、磐安、景寧、縉云、龍泉、常山、開化、天臺等地規模化、規范化種植,擴大浙八味、新浙八味、衢六味、溫六味、淳六味、武七味、磐五味等有浙江辨識度品牌在全國影響力。
——做優“一縣一品”。培育壯大專業化、特色化、規模化的中藥材優勢品種,推動武義鐵皮石斛、龍泉靈芝、常山胡柚、淳安山茱萸、泰順梔子、文成山藥、景寧黃精、縉云薏苡仁、青田五加皮等品種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助力打造特色鮮明的區域共同品牌,全面提升產業鏈價值。
——做強“一品多縣”。突破中藥產業“縣域經濟”的小格局,推動跨縣域整合優化鐵皮石斛、靈芝、黃精、覆盆子、白及、梔子、蜂產品、三葉青、桑黃、西紅花、紅曲、厚樸、山藥等品種資源,引導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圈,不斷提高綜合競爭力。
二、重點工作
(一)高品質打造一批中藥材產地
1.引導產業布局。依托中藥資源普查,推進開展浙產道地中藥材種質資源評價和中藥種質資源數據庫建設,聚焦六大中藥谷建設,引導各地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科學布局中藥材、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中藥提取物、化妝品、中成藥等產業鏈,助力形成“一核兩帶兩圈”醫藥產業空間格局。
2.支持需求定制。開展“一企扶一品”活動,鼓勵醫藥企業到山區26縣設立“定制藥園”作為原料藥材供應基地,優先支持使用蠶絲、莪術油、薏苡仁油等原材料的醫藥企業、中藥配方顆粒生產企業設立“定制藥園”。到2025年,推動在山區26縣設立“定制藥園”企業達5家以上。
3.推動品種繁育。推進大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華東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建設,支持衢州、麗水等地集中連片地區建設區域性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重點支持淳安、文成、青田、開化等地建設中藥材種苗基地。到2025年,華東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內藥用植物種質數量達到2500份以上,建成中藥材種苗基地5個。
(二)高標準培育一批經營主體
4.創新監管方式。鼓勵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藥品生產企業兼并重組或異地設立車間,實施精深化發展,推動江山、天臺、淳安等地建設中藥飲片生產線。支持中藥材現代商貿服務業較為發達的磐安、淳安等地建設集加工、包裝、倉儲、質量檢驗、追溯管理、電子商務、現代物流配送于一體的中藥材倉儲物流中心,支持青田建設種苗倉儲物流中心。
5.完善制度機制。實施《浙江省規范中藥飲片生產企業采購產地趁鮮切制加工中藥材指導意見(試行)》,推動中藥材產地初加工和中藥飲片炮制一體化發展,支持淳安、龍游建設道地中藥材初加工園區或趁鮮加工基地,支持景寧、開化分別建設前胡、草類中藥材的種植基地和中藥材產地初加工基地,支持蒼南開展溫郁金產地趁鮮加工研究,支持龍泉、遂昌分別開展靈芝、三葉青中藥材與中藥飲片生產“共享車間”試點。
6.加強科技支撐。啟動浙江省中藥標準提升工作,依托國家藥監局中成藥質量評價重點實驗室等,重點支持常山胡柚納入《中國藥典》,加快提升三葉青、黃精等標準,推動金線蓮、青錢柳等藥用標準研究。協同科研院所、行業協會開展藥學研究、技術轉讓服務和咨詢服務,支持武義開展靈芝工廠化栽培技術、天臺開展經典名方“烏藥湯”、慶元開展以白及為原料的化妝品、淳安開展艾灸配套用醫療器械等研發。
(三)高效率帶動一批健康產業發展
7.推動與美妝產業深度融合。鼓勵和支持山區26縣結合產業基礎,挖掘特色植物等資源,發展美麗經濟新業態。支持以梔子、三葉青、白及、香柚、楊梅等特色植物資源為原料研發化妝品。鼓勵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和生產企業采用龍泉青瓷、柯城農民畫等國潮元素開展包裝設計,打造“國貨新潮·浙江美妝”品牌形象。
8.推動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鼓勵中藥材種植加工、藥品(化妝品、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企業,充分發揮“健康養生”“綠色環保”等優勢,形成一批“可覽、可游、可居”的中藥文旅傳播示范基地,支持慶元、松陽、淳安、泰順、磐安、景寧、江山等地建設中藥景觀苗圃,支持衢江利用光伏電站種植三葉青等適宜中藥材,支持泰順建設以梔子花為主體的觀光旅游景點。
9.推動與網絡經濟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浙江藥聞”微信公眾號、抖音號、中藥數庫等新媒體和作用,組織開展“中藥助共富”主題宣傳,大力宣傳山區26縣中藥材資源和中藥文化。引導企業、個人通過抖音、小紅書等網絡平臺分享生活、依法直播帶貨,合力推動中藥產業發展。鼓勵培育中藥材領域網紅,通過挖掘消費者需求,增加交易數量。組織媒體采風活動,廣泛宣傳“浙產名藥”。
(四)高質量搭建一批綠色發展平臺
10.構筑安全服務平臺。推進中藥真實世界研究中心、原料藥安全研究中心、化妝品安全與功效評價中心建設,力爭形成一批支持監管決策的評估新工具、新標準、新方法。支持中藥生產經營企業在山區26縣中藥材產地建設符合GAP要求的中藥材生產基地,分區域集中布局中藥材“共享車間”“共享檢測實驗室”。
11.構筑技術支撐平臺。支持高等院校、科研單位、行業協會、檢驗檢查機構、企業等在山區26縣設立專家工作站(室)、實訓基地、技術服務站等技術服務平臺。支持中藥生產企業開展工藝研究,鼓勵中藥配方顆粒生產企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產,依托中藥標準研究服務機構,開展省中藥材(飲片)標準研究20個、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標準研究50個。推進藥品科技成果轉化聯盟建設,鼓勵經典名方、名中醫經驗方向醫療機構中藥制劑、中藥新藥轉化。支持磐安建設“中藥產業大腦”。加快“浙藥賦能在線”集成應用建設,依托網上柔性服務站、數字“三服務”為山區26縣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到2025年,力爭新注冊申報中藥新藥有新突破,注冊備案醫療機構中藥制劑20個以上。
12.構筑交流合作平臺。鼓勵山區26縣招引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和加工業。支持建立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或產業聯盟,打造磐安江南藥鎮、三門濱海健康醫藥小鎮等特色小鎮。支持參與或舉辦以中藥為主題的博覽會、論壇、峰會、對接會、文化節、采摘節等活動,建設中藥博物館、特色街區、特色強鎮或藥用植物園,傳播企業和中藥文化,提升企業和產品品牌。支持開展道地中藥材、“浙產名藥”遴選和藥膳評選。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省局成立中藥助共富的工作專班和專家工作組,鼓勵相關市成立工作專班,有條件可成立專家工作組,省市縣三級藥品監管部門協同,推動“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依托綠色發展平臺,加強政策、技術、項目信息服務,形成信息共享和工作銜接,助力山區26縣跨越式發展。
(二)強化機制建設。鼓勵相關市縣探索中藥助共富機制的創新試點,圍繞中藥助共富的堵點難點、企業急難愁盼的問題,建立中藥助共富的重點工作、重點支持項目、重點支持產品等三張清單。按照“一單位一清單”,落實責任單位,明確時間節點,確保按時落實。按照“每季一評一排隊,年度結果總考評”的方式,對中藥助共富的責任單位實行督導考核。
(三)強化數字賦能。深化推進數字化改革,充分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鼓勵支持相關市縣加強數據匯聚融合、共享開放和開發利用,以“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積極打造主動式、多層次創新服務應用場景;以“監管數字化”為目標,努力構建“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感監測,無事不擾、小事預警、大事嚴查”的藥品安全在線監管新模式,激活數據生產要素、激發未來發展活力,提高監管服務效率,為民生和產業發展賦能。
(四)強化質量安全監管。扎實推進中藥專項整治,落實屬地監管責任,綜合運用專項檢查、許可檢查、有因檢查、延伸檢查、監督抽驗等,針對中藥重點企業、重點品種、重點環節加強監管,嚴厲打擊無證生產、銷售以及以次充好、摻雜使假、染色增重等不法行為。督促持有人、生產企業承擔主體責任,生產經營企業持續合規合法,嚴格產品包裝標識。進一步規范中藥生產經營和網絡銷售秩序,優化中藥生產經營環境。
(五)強化總結宣傳。組織做好中藥助共富項目的工作總結,加大對典型做法、典型企業、典型模式、典型標準和工作成效的宣傳力度,加強推廣應用。發揮行業組織的橋梁紐帶和行業自律作用,宣傳貫徹國家法律、法規、政策、規劃和標準,發布行業信息,推動企業合作。鼓勵新聞媒體準確客觀報道中藥助共富的好政策、好制度、好典型,以“一縣多品”“一縣一品”“一品多縣”,宣傳特色、道地、品質,提升特色產品品牌知名度,為推動中藥產業發展助力山區26縣共同富裕營造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