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農工黨鄭州委員會:
??? 由貴委提出的集體提案“關于進一步加強我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的提案”收悉,經研究,現答復如下:
一、主要工作舉措及成效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工作,作為保障廣大居民基本醫療衛生健康需求的重要舉措:
一是夯實基層筑牢疫情防控網底。根據省、市疫情防控要求,全市建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熱哨點診室200家,配備醫護人員1117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基層醫務人員始終戰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在重點人員排查、防控知識宣傳、隔離觀察、健康監測和預檢分診、核酸檢測、密接人員流調、環境消殺、居家健康監測管理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僅在去年年底全市排查65歲以上老年人114.09萬人,根據重點人群健康風險評估結果,全面實施分級分類管理,有針對性地提供線上指導、隨訪、上門服務、協助轉診等服務;同時為全市農村65歲以上老年人發放“防疫服務包”13.5萬余份,為基層醫療機構配置指夾式脈搏血氧儀10276個和高流量氧療設備共319臺,有力提高了診治和重癥患者鑒別能力。
二是頂層設計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市委、市政府印發《鄭州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2020年、2021年新增政府主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家。明確提出落實“有業務用房、有人員編制崗位、有設施設備、有經費保障”的“四有”要求。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作為重要督查事項,列入深化改革、市政府重點工作、城市高質量發展考核內容,納入市政府“五個一批”重點任務實施月評打分,列為黨史學習教育市黨政領導牽頭領辦實事項目,明確建設任務,細化責任分工,層層壓實責任。目前,鄭州市已通過政府投資新建、調劑公有用房、政府辦醫療機構改造轉型、公有房屋折舊補償、政府租賃等方式解決業務用房,新增面積6.1萬平方米、新增床位600余張;核編核崗4324個,新增人員2200余名;配置設施設備,新增核磁共振、CT、 DR、彩超等設備152臺;各區縣(市)投入建設經費5.56億元、撥付運營保障經費2.7億元,有效破解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政府主導占比低、基礎設施薄弱、人才資金不足等發展難題,形成了以政府主導為主體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三是深化創建高標準改善基層服務條件。積極開展各種創建活動,以創建全國百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和社區醫院建設等活動為契機,大力打造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服務品牌。目前我市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評為全國優質服務示范中心,隴海馬路社區服務中心和北下街社區服務中心被評為“全國百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除新建的之外)全部達到國家基本標準及以上;其中:4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推薦標準,全市共有4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社區醫院標準。通過各種創建活動,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不斷改善服務條件、提升服務能力,有力提升了群眾對全市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服務能力的認可和信任。2022年底,共建立電子居民健康檔案1142.57萬份,65歲及以上老年人管理77.05萬人、高血壓患者管理70.81萬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30.33萬人。
四是對口幫扶高效率提升基層服務水平。市級綜合醫院重點幫扶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四個開發區,其他區縣(市)縣級醫院對口幫扶所在縣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參與中心日常管理、骨干醫生坐診帶教、開展遠程診療、聯建科室(項目)、社區衛生技術人員免費上掛培訓等方式,幫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市衛生健康、財政、人社、醫保等部門出臺基層醫務人員保障激勵政策實施意見,在薪酬待遇、培養培訓、職稱評審等向基層傾斜,調動基層人員積極性,穩定基層隊伍。逐步形成常見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居家有保健的全周期健康服務模式.探索由校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上級三甲醫院聯合模式,開展校園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和傳染病防治,著力解決學生近視、脊柱彎曲、肥胖等家長社會關注的學生健康問題。
五是健康管理高質量服務居民。創新健康管理,在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建設健康小屋,推行“三個一”(一間健康小屋、一名健康管理員、一個服務團隊)健康管理模式,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建檔、健康篩查、健康管理、健康干預等服務,把健康服務送到群眾身邊。探索以醫助養,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養老、安寧療護床位;對老年人制定個性化簽約服務包,每2個月主動上門服務1次,對慢性病、失能半失能、失智半失智老人和有需求的老人,每周巡診1次,推動實現居家社區健康養老。深化健康教育,以社區為主陣地,每年舉辦健康大講堂3000場次以上;開展健康達人評選活動,引導群眾自我健康管理,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以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傳播健康,居民健康素養水平逐年提升。
我市的做法得到國家衛健委認可,在國家衛健委工作交流上發表經驗交流2期。被河南日報、鄭州日報、大河網等主流媒體報道。被評為市委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群眾滿意度高的十件實事(服務項目)之一。
二、存在困難和問題
一是基層醫療服務保障政策落實不到位。受疫情和經濟下滑影響,多數區縣(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四有”保障經費和國家基本公衛項目資金存在撥付不到位現象。
二是醫保對基層限制較多,影響基層首診和患者下轉。國家和各級均提出康復回社區,但康復定點范圍為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基層醫療機構尚未獲得醫保準入;基層與上級醫院用藥不銜接,影響基層承接上級醫院下轉病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提供基本醫療健康服務和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因多種因素導致機構硬件建設、服務能力提升及信息化建設等方面,與人民群眾衛生健康需求還有不少差距。下一步,結合提案建議,我們將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持續提升服務能力。一要創建實踐樣板,引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創新服務模式、拓展服務功能,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樣化健康服務需求。自今年起,在全市打造全專結合、醫防結合、中西醫結合、醫養結合、安療結合等五類實踐樣板,對于創建成功的機構,財政將采取以獎代補方式給予資金補助。二要加快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重點引進培養一批緊缺專業人員,提升基層常見病診治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三要深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強化基層全科醫生服務,完善簽約服務激勵機制,優先簽約重點人群,重點服務慢病患者,豐富簽約服務包內容,推進家庭病床、居家護理、康復指導等個性化服務;落實預留專家號源和住院床位、慢病長處方等政策,加強家庭醫生團隊實踐技能培訓,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技能競賽。提升履約服務質量和群眾簽約獲得感。
二是抓實隊伍建設。一要靠待遇留人。允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當年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和提取各項基金后的結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增發當年的獎勵性績效。要用足、用好各項傾斜政策,發揮政策疊加效應,穩定基層衛生人才隊伍。二要用政策引人。一方面會同人社等部門統籌安排進人計劃,對于基層醫療機構引進的實用型醫務人才和緊缺型人才,要予以優先保障。另一方面推動建立退休醫務人員到基層服務的長效機制,鼓勵退休醫務人員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擴充基層醫生隊伍來源渠道。三要想辦法育人。持續實施基層骨干醫師培訓、助理全科醫生培訓、住院(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家庭醫生團隊技能培訓、在線培訓等計劃,鼓勵現有醫務人員采取在崗培訓、脫產培訓、成人教育、遠程教育等方式,提高業務能力。
三是充分發揮醫共體優勢。大力推進全市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療集團建設,實施項目化推動,健全工作機制,完善相關政策,充分發揮上級醫院的技術引領作用,帶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升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通過優質資源下沉,努力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業務技術能力。
四是積極推廣中醫適宜技術。在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全覆蓋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群眾需要的中醫藥設施、配齊專業人員,建成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中醫綜合服務區”。建立健全市、縣兩級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培訓基地,持續培訓基層中醫藥人員,推廣相關適宜技術。
五是持續開展督導督查。繼續提請市委、市政府將國家基本公衛項目資金等經費落實和《關于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保障工作的通知》(鄭辦〔2022〕45)文件要求,納入重要督查督辦事項,持續加大督導力度,對工作落實不到位的區縣(市),按照相關規定嚴肅處理,并全市通報批評。
六是完善醫保支持政策。積極與醫保部門協調,加強與分級診療病種目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政策銜接;擴大康復定點或康復項目實施范圍,將基層醫療機構納入;合理調整基層醫療機構診療費、手術費等收費標準。
感謝貴委提出的寶貴建議,希望今后繼續關心、關注和支持我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