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降價幅度不小,比如國內普遍使用的,在醫學檢查中顯得高大上----CT掃描,價格下降尤為明顯,即使是體部螺旋CT,除去膠片費外,掃描費也才是區區205元。
如果有醫保,根據自負比例不同,但大致個人支付部分只有區區60~10元不等。當做一個CT和拍一次X線普通平片的價格相差無幾的時候,如果是你,在選擇做CT和X線平片的時候,會選擇哪種檢查呢?
我在門診隨機調查了30名患者和10名醫生,結果和我心中想象的一樣,只有2名被調查者,包括一個年輕女患者和一名心內科醫生,說會考慮選擇X線平片,其余的毫無懸念而且毫不猶豫的選擇了CT檢查。降價會不會帶來射線的濫用呢?
其實,CT濫用的問題,在沒有降價前已成全球性的問題。醫院的趨利行為、醫生的自我保護、患者的強烈要求等等都是導致濫用的重要原因。我國早已成為CT應用大國,CT擁有量僅次于日本和美國。
一次CT檢查的輻射量遠遠大于普通X線檢查,甚至是拍一次胸片的400倍~600倍。CT檢查致癌的風險概率也遠遠大于普通拍片檢查。雖然CT檢查只占X線檢查的5%,但卻占醫療X線檢查總輻射量的1/3~2/3。隨著多期螺旋CT掃描技術的應用,病人受輻射量成倍增加,損害健康、誘發癌癥的幾率也明顯增高。
特別是兒童對X線較成人敏感,更易受害。
原先由政府行為主導的醫療體制,導致醫院主要是趨利經營,當醫院從事業單位逐步演變成自食其力的市場經濟主體時,醫務人員利用手中的診療權力,想方設法“暗示”病人增加各種的檢查和藥物的使用,其中CT被濫用不可避免。
醫患關系緊張、舉證倒置的背景下,醫生往往就會采取多種方式、方法降低或轉移自己可能面臨的醫患糾紛風險,因此包括CT在內的過度使用既是無奈之舉,也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醫生看似掌握著檢查主動權,但患者的強烈要求也不容忽視。有些患者甚至自己當起了自己的醫生,在缺乏相關知識的情況下盲目地主動為自己選擇X線檢查。
病人自己出錢做檢查,臨床醫生很少能夠拒絕,否則,有違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還有被投訴的風險。
射線是把雙刃劍,如何興其利去其弊,如何防止不必要的輻射損傷?首先要嚴格控制X線檢查的適應癥。而是否需要接受放射學檢查,在我國則完全由臨床醫生和患者決定。
對比國際通行的做法,X線檢查申請單需要經過放射科醫生的審核后方可進行,我國的放射申請單其實是放射執行單,放射科醫生幾乎沒有權利去拒絕臨床檢查的要求。
接受輻射劑量的大小取決于放射科醫師及現有的X線檢查設備,放射科可以使用低劑量掃描、自動管電流技術、加強防護等方法降低輻射劑量。
應嚴格掌握CT檢查的適應癥,能用拍片解決的就不用CT檢查。尤其育齡婦女、孕婦及嬰幼兒更要盡量避免CT檢查。臨床醫生,甚至還有患者,都應該學習和了解一點防輻射的知識。
讓人害怕的不只是射線濫用帶來的問題,而事實上,可能還有其他坑!
如何克服CT檢查的一些陽性結果?
比如,現在多排螺旋CT可以發現肺內2mm左右的微小結節,有數據表明,直徑小于5mm的結節患肺癌的概率與沒有發現結節的篩查組參與者無限制性差異;甚至,直徑小于10mm的肺結節,也是百分之九十醫生的為良性結節。
是以一種平常的、無所謂心理去看待它,還是積極的定期復查和治療,其實是一個相當艱難的抉擇?
但是,一旦發現肺內結節,在這個談癌色變的年代,可能將整個家庭籠罩于黑暗之中。而積極定期復查的患者,是癌腫患者固然可以早期診斷和治療;而絕大數非癌患者,頻繁的復查又將回到我們的第一個關于射線濫用的問題。
CT降價必然會導致數量的上升,而單位時間內所能處理的影像資料必然會增加,如何在縮短影像診斷的時間的同時,不降低影像報告的質量,也是放射科醫生將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