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低價讓我們無藥可醫?
近日,美國衛生系統藥師協會對外公布了一組美國藥物短缺數據,從抗癌藥物,到普通疫苗、抗生素,157種藥物均出現在短缺名單中。數據暴露出病患面臨無藥可醫的狀況,這引起各界關注。
事實上,藥物短缺已成為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據悉,在今年5月即將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上,世界衛生組織也計劃首次公開討論藥物短缺問題,以尋求解決途徑。
群體性藥物短缺凸顯
“藥物短缺問題普遍存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鄭穩生肯定地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據了解,目前我國多種藥物存在短缺現象,這其中包含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治療藥物和搶救性藥物。
“如抗腫瘤藥物環磷酰胺、專門治療甲亢病藥物甲巰咪唑、抗過敏藥物苯海拉明、治療偏頭痛藥物麥角胺咖啡因、治療癲癇病藥物苯巴比妥等。”鄭穩生舉例說。
除此之外,治療罕見病的“孤兒藥”以及特殊生產工藝或流程的藥品也同樣面臨著供應不足的情況,其中“兒童、老年、婦女等特定人群疾病用藥問題尤為突出”。
從目前情況來看,藥物短缺不僅是波及某類疾病患者的個別現象,甚至有可能成為涉及較大患者群體的“群體性短藥事件”。
鄭穩生說:“某些藥品的短缺會對臨床搶救帶來困難和不便,影響患者用藥,長期短缺甚至嚴重威脅患者生命。”
上海盟科醫藥技術公司創始人、旅美華人科學家袁征宇對上述觀點表示了認同,他指出,目前所匱乏的藥品,一類是利潤非常低的低端藥物;而另一類則是高端藥物,治療重大疾病的臨床急需藥物。而這些藥物短缺的背后,有著深刻而復雜的因素。
低價或是藥物短缺誘因
藥物短缺由生產、流通和使用各環節及藥品產業政策等因素的綜合作用所導致,這其中有藥物原料供應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但價格和審批流程卻是其中不可回避的兩大主要因素。
“賺錢的藥有人生產,不賺錢的沒人生產。”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俞強一語道破了價格低廉藥物短缺的原因。
在俞強看來,這部分藥物短缺與逐利的社會大環境不無關系。他指出,這部分藥物在專利未失效前,只有部分廠家可以生產,所以價格較高,但專利失效后,生產廠家變多,市場競爭致使藥物價格回落,利潤減少。
“長期連續的藥品降價政策推動并加劇了我國基本藥物市場短缺,藥品降價的壓力最終還須由藥企來承擔,原材料、生產設備等技術性因素會造成藥品短缺。”鄭穩生告訴記者,短缺的基本藥物的市場無法得到保障,在不能形成規模效益的情況下,藥企選擇放棄生產此類藥物,最終導致一些基本藥物在市場上消失。
新研制藥物因審批漫長而難面世的情況,也是造成藥物短缺的另一因素。俞強告訴記者,藥物審批擔負著艱巨的責任,直接與病人生命相關,新研制的藥物多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鑒別,審批起來也更須謹慎。審批機構本著負責的態度謹慎審批無可厚非,但卻無形中加劇了藥物短缺。
市場調節應與政府干預并行
“藥物短缺,特別是一些重大疾病藥物短缺,會威脅病人生命。比如,控制感染的藥物一旦短缺,在72小時內不能有效控制感染,病人就會很危險。”袁征宇說。
另一方面,面臨藥物短缺的患者及家屬,在當地無法通過正規途徑獲得藥物的情況下,會通過諸如藥品“黑市”等非正規途徑尋求藥物,但類似渠道所獲得的藥物質量無法保證,甚至會適得其反影響病患健康。
因而,無論是基礎藥物還是重大疾病藥物,都迫切地需要尋找到新的途徑和措施,緩解所面臨的藥品短缺現狀。
俞強認為,實際操作上,一方面國家應當盡量加快藥物審批流程,以促進新研制藥物的問世。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價格低廉的藥物,政府給予藥企補貼鼓勵其堅持生產,也是必要的手段。
除此之外,在鄭穩生看來,解決藥物短缺問題還應當從國家機制保障層面作出相應調整。
“藥物短缺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應通過市場調節和政府積極干預予以緩解。”鄭穩生說。
鄭穩生表示,通過市場手段,從應對藥品短缺的機構設置、發現機制、處理機制及藥品退出機制等方面建立一系列管理措施。而政府層面,應當建立藥品短缺的相應制度,把藥品短缺管理上升到國家層面,建立關鍵藥物的國家儲備,完善藥品供應和儲備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