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家住蘇州婁門菜場附近的包琴英突然感覺胸悶,兒子陸潤強緊急聯系簽約家庭醫生陸崇君。陸崇君上門為包琴英做了心電圖,詢問得知老人當天忘吃高血壓藥,服藥后病情轉好。“父母年近九旬腿腳不便,遇到不舒服上醫院,常把全家人折騰得夠嗆。如今醫生隨時上門看病,我終于可以喘口氣了。”陸潤強說。
婁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蘇州家庭醫生個性化簽約服務試點單位,相比以往定期上門量血壓、測血糖等“一刀切”服務,這項個性化簽約服務相當于“私人定制”,居民可以根據服務包內容“打勾選擇”服務項目,與全科醫生簽約結對。去年9月至今,已有48戶居民主動簽約,嘗鮮這項新家醫服務。
互聯網+,改變傳統送診方式
“陸醫生,你在醫院嗎?我這幾天頭脹痛得厲害。”從包琴英家回單位的路上,陸崇君的手機響起微信提示音,是他的另一位簽約居民徐月萍。“現在就可以過來!”陸崇君回復后加快了腳步。
今年63歲的徐月萍,手機玩得很溜。簽約后,她通過掃描家庭醫生聯系卡上的二維碼加了陸醫生的微信。“就像多了位很親近的醫生朋友,不管多晚他都會及時回復。”徐月萍說,“以前我只能和女兒說,她又沒有專業知識,只能干著急。”
上了年紀小毛小病多,去大醫院看病不僅花時間,還要麻煩小輩。記者采訪發現,這種曾被視為“高檔生活方式”的家庭醫生,正逐步被尋常百姓特別是老年人家庭需要,“互聯網+”時代,傳統家庭醫生送診方式也發生變化。
陸崇君告訴記者,婁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有14位全科醫生,除了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還要負責日常門診接診,如果全部提供線下服務根本來不及。如今,除了腿腳不便的居民要求上門,支付50元出診費,大多數人都愿意就近到中心就診,或通過微信、電話等與家庭醫生實時互動咨詢。
蘇州市姑蘇區社區衛生管理中心負責人楊東峰介紹,目前區內已開始推廣應用和建立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家庭醫生健康管理形成的整套個人醫療信息,很快會與蘇州健康市民“531”平臺聯通,一旦簽約居民有急救或與三級醫院協同治療,個人健康信息會及時向智慧急救推送,方便病人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救治。
獲得感,敲開百姓家門的金鑰匙
家庭簽約醫生在國內已試點多年,前不久,國家“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明確要求,在居民自愿前提下大力推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我省早在2015年就全面部署“三個一”工程,要求到2020年實現每個家庭擁有一名合格的家庭醫生。作為全省醫改試點單位,蘇州于去年3月下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實施方案》,計劃到今年底全面實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二類重點人群的有效簽約率超30%。
截至去年11月,蘇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已為64萬戶家庭、215萬人簽訂家庭醫生服務合約。“簽約人數不少,但老百姓實際的醫療獲得感參差不齊。” 蘇州衛計委社區衛生處處長計永昌介紹,蘇州社區衛生機構已經開展的家庭醫生服務,基本上都是老百姓被動享受,一旦簽約沒有帶來特別的變化,就無法獲取他們對家庭醫生制度的信任。為此,蘇州新推“家庭醫生個性化簽約服務”,不追求簽約數量,更加注重簽約居民的體驗感和續簽率。
吳中區城區社區蘇苑社區衛生服務站在蘇州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較早,共1935人簽約家庭醫生。“基層服務沒有秘訣,老百姓享受到實惠,就會信賴你。”站長江麗萍認為,基層醫療體現的是最樸實的醫患關系。 “來這里,只要滿80歲,每十天家庭醫生就會免費上門巡診一次,無論是常規量血壓血糖,還是個性化的推拿、拔罐、刮痧服務,都有求必應。”
走入千家萬戶,還需配套制度
吳中區衛生計生局相關科室負責人范琴華告訴記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重點人群還面臨不少“堵點”,包括基層全科醫生配置“僧多粥少”,優質醫療資源仍集中在大醫院,社保沒有完全聯動等問題,降低了簽約服務吸引力。
大醫院專家號提前3天向基層醫療機構轉診平臺開放,是蘇州疏通家庭醫生“堵點”做出的努力之一。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蘇州試點大醫院與基層合作模式,以三級醫院為核心、二級醫院為紐帶,成立多種形式的醫療服務聯合體。目前,蘇州三級醫院均建立雙向轉診診療室或辦公室,專門對接基層轉診上來的患者。
去年8月,《蘇州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服務項目(家庭診療)價格目錄》公布,對家庭診療的49個服務項目“明碼標價”。圍繞腫瘤、心腦血管病、高危妊娠等疾病,又在社區試點建立高危因素篩查機制,主動“定位”高危人群進行隨訪,讓老百姓從基層醫療中取得更多獲得感。
“只有醫患雙贏,家庭醫生制度才能走得更遠,目前推廣最大的阻力還是基層全科醫生的缺口,亟需建立與全科醫療相適應的有效機制。” 蘇州市立醫院本部胸痛中心副主任張強認為,為吸引簽約者,應盡量豐富簽約服務包內容,在就醫、送診、用藥、報銷等方面體現簽約優勢,制定一攬子配套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