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 無錫創新推動綜合醫改高質量發展
● 宿遷借力組團幫扶探索中醫藥發展新路徑
● 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以DIP支付方式改革促醫院效益提升
無錫創新推動綜合醫改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無錫市緊緊圍繞國家、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要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部署,堅持問題導向,推動“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著眼改革中的機制、體制性難題和高質量發展長遠目標,全市綜合醫改工作取得了新進展。
一、主要做法
(一)持續加大投入,提升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增加衛生健康投入。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按照政府衛生投入政策,建立可持續的投入保障長效機制,各級財政調整支出結構,新增財力優先保障各項醫改政策落實到位。調整優化資源配置布局。市委、市政府強力推進市屬醫療衛生機構布局調整優化項目,各市(縣)區實施基層衛生提檔升級工程,切實改善居民就醫環境。加快實施“三名”戰略。出臺衛生健康“三名”戰略落地落實十條舉措、“太湖人才計劃”醫療衛生高層次人才管理辦法等配套文件,實施名院“登峰計劃”、名科“攀登計劃”、名醫“倍增計劃”,細化分解重點項目清單,切實優化提升健康服務整體功能給能力。
(二)加強運行管理,提升公立醫院運行績效。進一步完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完善運行補償政策,公立醫院藥品零差價財政補償全面到位,經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認定的公立醫院長期債務全面化解。加強對醫藥費用、檢查化驗收入、衛生材料、技術勞務性醫療服務收入等業務收入結構性、控制性指標的監測,強化成本控制意識,有效遏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趨勢。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繼續深化實施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推進預約診療服務、日間手術、臨床路徑管理等重點工作,全市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開展預約診療,大力推進胸痛、卒中及創傷救治中心和危重孕產婦、新生兒救治中心建設,促進五類危急病患得到及時規范救治。全面改革績效考核制度。改進歷年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面面俱到但重點不突出、獎罰力度不明顯的弊端,進一步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提高醫院運營質量、效率、效益等重點指標考核權重,采用橫向比目標、縱向比提高的立體多維比較評價方法,增加考核結果等級差別和醫院負責人績效年薪等級差,引導醫院不斷增強既有優勢,及時補齊服務短板,長足提升為民成效。
(三)增強基層能力,提升分級診療實效。切實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基層衛生健康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以基層醫學人才定向委培擴面、全科醫生培養、增加“5+3”形式培養全科醫生薪酬、提高退休村醫養老待遇、完善基層衛生人才招聘政策為重點,切實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切實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模式。推進基層衛生服務模式向健康管理轉型,增補體現基層特點的巡診、家庭病床、健康管理等服務項目,調整完善基層醫療服務價格,按照醫生技術等級增設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一般診療費項目。市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信息系統完成與醫保信息系統的業務對接,實現醫保結算實時聯網,參保居民可現場刷卡進行網上簽約、預約轉診、健康管理。持續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調整醫聯體建設規劃,制定城市醫療集團建設方案,持續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推動分級診療制度落實落地。建成城市醫療集團4個、縣域醫共體6個、專科聯盟12個,實現醫聯體建設網格化、公立醫療機構全覆蓋。推進分級診療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以縣為單位遠程醫療系統實現全覆蓋。
(四)堅持政策聯動,協調推進醫藥、醫保等領域改革。穩步推進藥品、耗材集中采購工作。分步有序推進國家、省各類帶量采購落地實施工作,國采6輪、省采2輪集采藥品已全部落地,省采7輪耗材全部貫徹執行。持續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擴大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RG國家試點覆蓋范圍,采取區域總額、浮動費率和年終清算機制,實施基礎病組同病同價結算,引導醫療機構主動規范服務行為、控制成本、合理收治和轉診患者。創新醫療設備管理。市屬醫院先行先試醫療設備共享管理,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下放部分醫療設備采購審批權,以全新的績效評價目標導向全面提高醫療設備配置的科學性、采購的規范性、使用的合理性,避免或減少醫院設備重復購置,提高國有資金、醫療設備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二、取得成效
(一)醫療服務資源供給明顯優化。全市醫療衛生重大建設項目有序推進,市二院北院順利啟用,南院急診大樓改造基本完工,完成南醫大醫學中心一期建設,市精衛中心二期項目年底前建成投用,市人民醫院門急診配套用房項目主體結構全面封頂,江大附院南院區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原燒傷樓)項目開工建設。繼2021年47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硬件提檔升級建設,年內又完成1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機構新建工程。全市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達3.58人,千人護士數達4.26人,千人床位數達7.19人,衛生健康服務資源得到明顯優化。
(二)“三名”戰略初顯成效。2022年,科技創新各項成果均創歷史新高。江大附院獲評省研究型醫院建設單位,市人民醫院肺移植臨床醫學中心入選省肺移植醫學創新中心,市中醫醫院創成省中醫退行性骨關節病臨床醫學創新中心。依托“太湖人才計劃”,引進10個城市36個太湖醫學團隊。持續實施“百名博士錫引行動”,入選省“雙創博士”21名,引育博士85名。全市衛生健康系統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項,省科技廳重點研發計劃項目8項,入圍省科學技術獎4項。搭建院企產學研合作平臺,市屬醫院與本地生物醫藥企業達成深化臨床研究戰略合作協議120項,開展藥物、器械臨床試驗23項,較去年同期增長4倍。
(三)醫療服務得到切實改善。聚焦群眾關切,壓茬推進11項省政府辦實事項目,發布實施衛生健康系統“百項民生微實事”項目,深化實施改善醫療服務行動,推進日間手術、臨床路徑管理等重點工作,優化就醫流程,改善就醫體驗,提高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二、三級公立醫院全面開展預約診療服務,優質護理病區覆蓋率100%。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市全民健康信息平臺通過五級測評,10家醫院實現醫保線上診間支付,2家醫院實現互聯網醫院移動醫保支付功能,6家醫院開通處方流轉、藥品配送服務,31家醫療機構首批接入省衛生健康云影像平臺,推進醫學檢查結果醫療機構互認,27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接入城市服務APP,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掛、繳、查”服務。以PET—CT為試點,持續推進醫療設備資源市內共享,一年來108臺設備累計共享3768臺次,共享設備平均利用率提高30%。
(四)基層衛生健康服務取得新進展。全市所有公立醫院參與醫聯體建設,市人民醫院、市二院、江大附院、市中醫院牽頭建立了4家城市醫療集團,江陰市人民醫院、江陰市中醫院、宜興市人民醫院、宜興市中醫院、錫山人民醫院、惠山區人民醫院等6家縣級醫院牽頭開展了縣域醫共體建設。推進基層衛生服務模式向健康管理轉型,32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設家庭病床,向居民開放電子健康檔案620萬份,125個家庭醫生工作室提供診療服務3.68萬余人次,1260支家庭醫生團隊簽約84萬余戶。縣域就診率達到97%,居民2周患病首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比例為74.1%。
(五)醫保DRG付費試點達到預期效果。擴大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RG國家試點覆蓋范圍,2022年實現符合條件的提供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DRG付費改革全覆蓋。采取區域總額、浮動費率、全病組付費、極值排序模式和年終清算機制,實施基礎病組同病同價結算,構建整套無錫特色DRG付費體系,引導醫療機構主動規范服務行為、控制成本、合理收治和轉診患者,DRG付費醫院醫保基金支出占統籌區內住院醫保基金支出的85%以上,初步形成醫保基金有結余、醫療機構有盈余、患者負擔可控的良好局面。無錫市被列為DRG付費國家示范點城市。
宿遷借力組團幫扶探索中醫藥發展新路徑
近年來,由省中醫院負責牽頭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5所三甲中醫院共同幫扶宿遷市中醫院,選派管理和醫療團隊駐點幫扶,以“組團幫扶”改革新舉措促進市中醫院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新項目新技術不斷落地開花。“組團幫扶”專家團隊在市中醫院相繼開展橈骨遠端骨折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術等新技術新項目10余項,申報江蘇中醫藥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江蘇中醫藥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推動三四級手術的提升,占比由原來35%提升至43%,開展中醫護理技術20項。不僅新技術新項目相繼成功落地,很多“新藥”也分批在市中醫院“落戶”。截至目前,市中醫院計劃引進的160余種省中醫院的院內制劑,首批引進的43種院內制劑已經于近期開展使用。此外,肺小結節、甲狀腺結節膏也開始應用于臨床。
二、中醫藥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投資5.5億元的市中醫院門急診樓改擴建主體工程及內部裝修已完工,將掛牌省中醫院宿遷分院。在“組團幫扶”專家團隊的帶動下,全市共有一級以上中醫醫療機構11家,中醫診所、門診部118家;32家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設立中醫科、中藥房,覆蓋率達到82.05%;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覆蓋率達到100%,其中五級中醫館建設單位6家、四級中醫館25家;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閣覆蓋率達到51.7%。
三、中醫藥人才隊伍不斷加強。“組團幫扶”專家團隊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在中西并重、醫院管理水平、人才培養和引進、科研教學、硬件投入等多方面齊頭并進,引項目、夯基礎、抓培訓、促規范,重點打造專科品牌、專病品牌、多學科協作品牌等,共培養2名醫生成為全國中醫優秀人才,1人入選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4人入選全國中醫護理骨干人才培養對象,4人入選省333人才,人才培養與省中醫院同質化管理。同時,“組團幫扶”專家團隊助力全市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全市現有中醫執業(助理)醫師1290人,每千人口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26人;高級職稱占比達到26.36%,研究生以上學歷占比達到17.21%。擁有省名中醫3人,評選市名中醫2批10人。國家級中醫臨床優秀研修人才4人、省級4人,國家級中醫護理骨干人才6人,省西學中高級人才4人、專家庫成員3人,省級基層中醫館骨干人才37人。
四、中醫藥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全市現有中醫床位4034張,占總床位12.8%,每千人口中醫床位數0.82張。建成中醫國家級重點專科建設單位1個,省級重點專科2個,市級重點專科26個;市中醫院成功創建國家級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省級應急救援基地。2021年全市中醫醫療機構中藥飲片處方數51.78萬張,占門診處方總數的29.56%。
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以DIP支付方式改革促醫院效益提升
近年來,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圍繞深化DIP支付方式改革,多措并舉,推動醫院管理創新、內涵提質、服務升級,構建精細化醫保運營管理體系,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
一、主要做法
(一)堅持標準先行,夯實醫保管理基礎。該院高度重視醫保基礎管理,搭建組織框架,成立醫保管理委員會、DIP改革領導小組等,書記、院長擔任組長,實行醫保共管聯辦機制及三級垂直管理體系。根據業務需要配備多元化人才隊伍,高位推進醫院醫保管理工作。同時,不斷建立、健全醫保管理體制,統籌抓好各項工作,加強推進醫保規范化、科學化體制建設。臨床各科室設立醫保秘書,推進醫保管理工作下沉到科室,構筑醫院內部管理橫向到邊、豎向到底的網格化管理體系。醫院圍繞“醫保服務協議”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制定身份識別、知情同意、基金監管、門特管理等15項內部管控制度。建立醫保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強化考核管理,通過考核監督,提升醫保管理水平和質量。
(二)堅持源頭把舵,保障醫保基金安全。成立院醫保基金綜合監管領導小組,明確職責分工,強化統籌管理。利用多途徑、多形式向各病區宣傳、解讀醫保基金監管相關新政,主動從源頭規范醫療行為。落實病區包干制,定期對病區開展督查,建立“聯合檢查、聯合懲戒”綜合監管模式,并圍繞醫保新政持續完善“醫保查房”宣傳督查內容。加強醫保患者出入院管理,規范診療行為,要求臨床醫生堅持“三合理”“五吻合”原則,為患者合理診療,筑牢醫療質量與安全根基;要求財務人員熟知醫保結算政策,為患者準確結算。并創新“醫保臨床查房工作制度”,實行護理人員收費資質準入,自主開發“限制類藥品及診療項目管控”“自費項目知情同意提醒”“合理收費”等一系列智能監管程序,努力減少不合理費用的發生。
(三)堅持目標管理,保障醫患保多方利益。以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為契機,建立并不斷完善現代醫院治理體系,通過對科室自身醫療費用比較分析,結合執行收入占比以及臨床學科建設方向,細化科室次均費用管控目標并納入年終考核。每月定期監測各病區次均費用管控情況,分析出院患者病情及耗材使用情況,動態跟蹤危重患者費用,并對患者個人負擔比例進行嚴格管控,降低患者就醫的經濟負擔,提升服務質量。做好病種運營效率測算和考核指標數據管理,與臨床及相關職能部門及時溝通交流,分析不同病種與治療方式組合下的成本與收益,強化科室“控費+增效”意識,引導臨床選擇更有價值的醫療技術為患者提供服務。
(四)注重流程設計,提供高效便捷醫保服務。始終以病人為中心,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把“便民、高效”作為醫保服務的宗旨,在全市領先成立醫保服務中心,前移醫保服務平臺,簡化辦事流程,整合辦事功能,對門診特定項目、轉診轉院、異地備案、意外傷害審核等工作實行“一站式”處理,并配備專用財務結算窗口為患者服務,切實提升醫保患者就醫獲得感。同時加強醫保政策宣傳督導,進臨床開展面對面宣教培訓,了解患者需求,確保臨床一線對各項醫保規章制度了然于心,為患者提供準確周到的醫療服務。作為全國醫保DIP支付方式示范點城市的龍頭醫院,該院堅持把整體統籌DIP改革作為主抓手和突破口,全面推動醫保管理創新、內涵提質、服務升級。
(五)堅持智能導航,為改革高效落地保駕護航。醫院加強數字化醫院和智慧醫院建設,自主研發限制類藥品使用管控、分解住院事前管控,規范收費等一系列監管程序,為管理體系提供有價值的基礎監管數據,不斷提升醫保綜合治理能力。上線醫囑及處方點評系統,全面規范合理用藥。同時,積極推廣醫院醫保電子憑證應用工作,實現醫保電子憑證在院內所有住院、門診窗口以及自助機的支付功能。在藥品、耗材采購管理方面,嚴格落實“集采”文件要求,堅持應采盡采,通過信息化手段實施過程管控。醫院在藥品耗材方面均按國家和省市要求如期完成目標。同時嚴抓進銷存工作,規范二級庫管理。嚴格執行醫保談判藥品“雙通道”管理規定。積極開展“互聯網+”、適老化醫療,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周到便捷的醫療服務。
二、取得成效
醫院連續四年被省醫療保險研究會評為“醫院醫保工作先進集體”。2022年,醫院被省醫保局確立為DRG/DRP支付方式改革省級聯系點。近年來,三次迎接國家、省醫療保障局領導蒞臨調研指導。2021年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中,位列全國百強榜第69位。先后榮獲全國改善醫療服務示范醫院、全國醫患和諧醫院、全國公立醫院建設成就獎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