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中醫藥產業緊緊圍繞全市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以健全產業體系、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效益、振興產業經濟為目標,以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通過優化發展環境、強化要素支撐、調整產業結構、完善推進機制,積極培育、拓展和壯大中醫藥全產業鏈,各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 一是全面部署,中醫藥產業有序發展。將中醫藥產業融入全市中心工作,明確專人負責、建立專班落實,牽頭制定《張掖市中醫藥產業鏈發展實施方案》《中醫藥產業發展工作要點》等政策性文件,明確了中藥材種植、生產經營、中醫藥服務、質量監管等六項重點任務。分管市長帶隊赴龍頭企業開展調研座談2次,組織產業鏈成員單位聯席會商4次,厘清明晰各自工作職責,對接研商中醫產業政策扶持、發展目標、工作重點等內容23項,報請產業鏈長召開全市中醫藥產業發展調研座談會,調度重點工作進展情況,推動目標任務落實,做到了思想上高度重視、安排上統籌部署、措施上有的放矢。
??? 二是典型引導,中藥材種植不斷拓廣。全市落實中藥材種植面積30.45萬畝。依托中藥材產業發展基礎,大力發展當歸、孜然、甘草、黨參等優勢品種,推進中藥材向優勢產區聚集,目前全市種植黃芪10.3萬畝,板藍根7.92萬畝,枸杞4.3萬畝,其他中藥材7.93萬畝,已形成以民樂縣為主要種植區域的6個中藥材重點區域、近20個規模化種植基地,建成中藥材標準化示范基地30個13萬畝,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水平逐年提高,為中藥材質量提供了可靠保障。
??? 三是規范提質,中藥材加工快速發展。以板藍根、黃芪、當歸、黨參等中藥材品種為切入點,先后培育中藥材初加工企業44戶,形成了以河西制藥、誠泰藥業為龍頭的中藥材生產加工企業集群,中藥材年加工能力接近5萬噸。9家企業取得中藥材GMP、GSP、GAP認證。扶持發展中醫藥加工規上企業甘肅河西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等4戶,家畜血液制品生產企業高臺縣天鴻生化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等2戶。截至10月底,共完成產值2.23億元,預計全年可完成產值3.03億元。
??? 四是活躍市場,中藥材交易漸成規模。積極培育新型市場主體,探索完善中藥材商貿流通市場體系,引導專業市場集群發展,打造中藥商貿新業態。全市現有中藥材批發零售企業32戶,中藥材生產經營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420多戶,中藥材靜態倉儲庫容量約5萬噸,年中藥材銷售額約6.5億元,其中線上交易額2000多萬元。現有中藥材專業流通市場1個,培育發展張掖銀杏林藥業有限公司對外貿易企業1家。開發的“宏瑞康”“隴瑞源”“甘肅四珍”“西北四寶”等中藥材網銷品牌深受消費者青睞,一批特色鮮明、質量穩定、信譽良好的中藥材品牌逐步形成。
??? 五是強化監管,中藥質量管理不斷提升。對全市5家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加強監督檢查和生產品種全覆蓋抽檢。以集采中選品種、基本藥物品種、近三年抽檢不合格品種、中藥飲片等為重點進行監督抽樣,對問題藥品及相關企業開展跟蹤抽檢,抓好核查處置,及時有效管控不合格產品。目前,流通環節基本藥物抽樣工作已全面完成,共抽檢39批次,大宗地產中藥材完成三個品種共45批次抽檢。督促甘肅河西制藥有限公司、高臺縣中醫醫院加強原輔料管理、嚴格執行法定生產工藝、落實產品批批檢驗和全項檢驗制度,推進中成藥生產過程持續合規。
??? 六是發揮特色,中醫藥事業發展日臻完善。深入推進張掖市2022年省級區域中醫(專科)醫療中心、全省中醫特色優勢專科項目建設,提升中醫臨床診療水平,市、縣中醫(民族)醫院門診、住院患者中醫治療率分別達到63.7%和76.6%。建設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館93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中醫館達到了100%,均能夠開展中藥、針灸、推拿、火罐、敷貼、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等5種以上中醫藥服務。堅持以全省旅游文化體育醫養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為依托,充分利用森林、草原、溫泉、沙漠和濕地等自然資源,著力打造甘州區沙漠體育公園、山丹縣焉支山天然生態氧吧等一批中醫藥養生體驗和保健旅游特色基地,有效滿足了城鄉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