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種政策文件頻發,公立醫院還能沿著原來的思維繼續發展下去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公立醫院不僅要限制擴張,還要“瘦身”。
從國家層面到省市的公立醫院改革文件,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字眼:從嚴控公立醫院床位規模、建設標準和大型醫用設備配備;嚴禁公立醫院舉債建設和超標準裝修;控制公立醫院特需服務規模;減少三級醫院普通門診就診人次……這一道道政策都已成為公立醫院“瘦身”的要求。此外,分級診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制度的推行,將提升縣級以下醫院服務能力,是對目前我國倒金字塔型醫療格局的重大改革,也為公立醫院“瘦身”提出了挑戰。
公立醫院該怎么辦?“雞蛋從外面敲碎是死亡,從里面破殼而出是生機。”大醫院需要做的是主動出擊,明確并做好自身的服務功能戰略定位,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或許,日間病房是公立醫院“瘦身”的最佳適應路徑。因為日間病房不僅能縮短患者住院天數,提高住院床位的周轉率和使用率,以及機器利用率,提升醫院運行指標和經濟效率,還能增加社會效益,滿足病人需求,減輕患者的住院負擔,同時合理分流病人,實現雙向轉診,節省醫保資金,可謂一舉多得、一舉多贏。
?
近年來不斷推進的醫師多點執業,則不僅意味著醫生身份的轉變、執業形式的多樣化,更意味著醫生與醫院的關系將發生改變。這對公立醫院“瘦身”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如能樹立起一種新的理念,即“醫院要成為為醫生服務的平臺,患者要跟著醫生走”,并圍繞這一理念搭建出良好平臺,就能在“瘦身”的同時,吸引到醫院需要的醫生。
?
深化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將改變患者的就醫行為,醫生的醫療行為也將隨之發生改變。作為醫院,必須實行精細化管理,規范行為、控制成本、合理收治和轉診患者。醫院的談判能力更將成為醫院“瘦身”后盈虧的關鍵所在,因為它意味著醫院能否平等合理地與各醫療保險經辦機構進行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