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醫用設備是一類使用技術復雜、資金投入大、運行成本高、對醫療費用影響大的特殊醫療資源,直接關系醫療質量安全、醫療費用和人民群眾健康權益。為促進大型醫用設備科學配置和合理使用,我國自2005年以來對大型醫用設備按規劃實行配置管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日前調整《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管理目錄》,變化的背后有哪些深層政策考量?相關行政部門負責人、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此進行了解讀。
許可設備目錄總體減少30%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相關司局負責人介紹,此次調整是深化“放管服”的重要舉措。與“十二五”期間的管理目錄相比,許可設備目錄總體減少30%,按“十二五”期間的配置數量計算,需要許可配置的設備數量減少約65%。
在具體分類原則和標準方面,采購價格在3000萬元以上,單次檢查或治療收費價格在1萬元以上,且相對應用面廣、使用率高;臨床使用風險高,對使用人員資質能力和相應配套設施設備要求特別高,使用不當會對醫療質量安全產生重大影響;進入臨床應用時間不長,技術發展不成熟,尚需謹慎使用探索經驗;是甲類設備的主要考量因素,上述3個條件具備2個以上的,原則上納入甲類設備管理。針對新取得醫療器械注冊證、首次配置的整臺(套)醫用設備,納入甲類管理目錄的價格底限由500萬元提高至3000萬元以上。
納入乙類設備配置許可管理的條件包括,采購價格在500萬元~3000萬元;單次檢查或治療收費價格在數百元~數千元以上,且相對應用面廣、使用率高;技術應用成熟,使用人員資質能力和相應配套設施設備必須滿足特定要求,以保障醫療質量安全等3個方面。首次配置的整臺(套)單價1000萬元~3000萬元的大型醫療器械暫列為乙類設備,后續根據使用評估結果明確具體管理類型。
上述負責人表示,調整后的目錄中,甲類設備品目由12個減至5個。其中,醫用電子回旋加速治療系統、306道腦磁圖因應用范圍狹窄、臨床需求小、技術更新淘汰等因素,移出管理目錄;X線正電子發射型斷層掃描儀(PET/CT)、內窺鏡手術器械控制系統(手術機器人)等設備,考慮技術發展成熟、價格下降、臨床需求和同類產品發展替代等因素,調整至乙類管理目錄;為促進競爭,將兼具高技術、高風險、高價格的X線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系統、螺旋斷層放射治療系統HD和HDA兩個型號、Edge和Versa HD兩個新型號直線加速器等5個品種歸并為1個。
避免和控制盲目技術擴張
“結合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和不同區域的疾病譜特點等,對大型醫用設備的配置進行科學規劃和管理,是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核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李亞明表示,對部分大型醫用設備實行配置許可管理,是匯集國內眾多醫學領域專家進行充分論證后的科學決策,配置許可并非管理的終點,之后還有跟蹤監管、技術評價等環環相扣的管理過程,為相關學科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實行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管理,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證臨床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避免和控制盲目擴張。”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防治中心放射治療科副主任、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治療分會常委鄧小武教授介紹,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已經做了充分調研,組織多次專家討論,充分考慮資金投入、使用成本和臨床應用風險等因素。
鄧小武表示,列為甲類管理的超大型醫用設備,臨床配置使用確實需要保持科學謹慎的態度。鄧小武以重離子放射治療系統、質子放射治療系統為例介紹,作為迄今價格最為昂貴的醫療設備,這兩種大型醫用設備的購置費用和運行成本都很高,也必然導致治療成本高昂。“媒體宣傳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其臨床優勢。”鄧小武直言,上述兩種設備進入臨床應用的時間較短,使用技術要求很高,在部分領域的臨床優勢、長期療效都仍有待確證,這就要求醫療機構必須具有堅實的腫瘤臨床診治和科研基礎,具備較強的放射治療、醫學物理、放射防護和工程維修等專業技術和保障力量;同時探索和研究其在臨床使用中的規范和標準。
近年來,我國很多省份均表現出了對配置重離子、質子放射治療系統的“高度熱情”,專家表示,如不對此加以控制,會大大增加醫療安全風險,加重腫瘤患者經濟負擔,推動醫療成本上漲。
為學科健康發展提供支撐
李亞明表示,衛生主管部門對設備配置的科學管理和引導,保證了各學科在面對“高精尖的誘惑”時,能夠實現理性健康的快速發展,“使醫療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同時促進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相關診療技術也得到了很好的臨床應用”。此次《目錄》調整充分體現了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健康需求變化以及在用設備綜合評估情況,適時動態調整、促進應用的原則。
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鄭樹森院士舉例說,手術機器人此前一直作為甲類設備進行管理,由國家審批配置許可;但隨著相關設備在我國的引進和使用逐漸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此次調整已將手術機器人轉入乙類設備管理。
李亞明表示,我國自2002年起在臨床使用X線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儀(PET/CT),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探索,PET/CT已經成為腫瘤分期、術后再分期診斷的重要手段,大大提高了我國腫瘤綜合診治能力,經8個學科40余位專家的推薦,寫入2015年中國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得到了充分的臨床肯定和認可。在綜合考慮技術發展成熟、價格下降、臨床需求廣泛等因素后,此次調整,PET/CT已由甲類目錄移至乙類目錄管理。同理,作為腫瘤全身骨轉移最敏感的檢查手段,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系統(SPECT)已日趨成為一種常規設備,此次已不再列入配置許可管理類設備。
鄭樹森同時強調,即使配置許可權限下放至省級,各地也應根據當地患者數量、資源配置規劃等因素,進行科學測算和論證;同步培養設備配置使用所需的人才和團隊,真正滿足群眾的醫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