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期
江蘇省深化醫改暨省級綜合醫改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2年5月19日
目??? 錄
● 副省長陳星鶯出席《江蘇省醫療保障條例》立法調研座談會
● 南京市浦口區探索構建城市郊區中醫藥發展新格局
● 連云港推出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新舉措
● 鎮江實施“12+1”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創新提升工程
● 淮安市淮安區推動基層醫療機構優化轉型發展
副省長陳星鶯出席《江蘇省醫療保障條例》立法調研座談會
日前,副省長陳星鶯出席《江蘇省醫療保障條例》立法調研座談會。省政府副秘書長王思源主持會議,省醫保局局長周英簡要介紹《條例》起草情況,省醫保局班子成員參加座談會。
陳星鶯指出,省醫保部門為起草好我省首部醫療保障領域的地方法規做了大量工作,成效顯著,各位專家學者對這次座談會也都做了充分準備,聚焦關鍵問題建言獻策,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吸收。她強調,要充分認識《條例》的立法背景及重要意義,推動我省醫療保障條例立法,非常及時、很有必要,充分體現了“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擔當,充分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體現了我國醫保的制度優勢。
陳星鶯要求,要高質量完成《條例》立法的后半篇文章,下一步,省醫保部門要堅持科學思維、系統思維,會同相關部門配合省人大按照時間節點推進立法工作。
會議邀請南京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高等院校專家學者,南京鼓樓醫院、南醫大二附院、先聲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醫藥機構主要負責人,以及基層醫保部門負責人參加座談。
南京市浦口區探索構建城市郊區中醫藥發展新格局
近年來,南京市浦口區以“政策、機制、服務”為抓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實現中醫藥人才隊伍優化、中醫藥服務理念深植、中醫藥發展向上向善,助力全區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以政策賦能傳承創新。一是堅持政策引導。將中醫藥發展納入全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加大財政投入,提升中醫硬件設施、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和建設中醫藥信息化等,中醫藥投入占衛生財政總投入的18.05%。將中醫藥服務項目全部納入醫保支付范圍,醫保支付比例向基層傾斜,基層部分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參照二級醫院收費,降低個人支付比例,對中藥飲片不實行零差率。二是增強體系協同。將中醫藥能力提升融入“11235”健康發展體系,組建“1+7”中醫醫共體,在“健康浦口”建設、基層能力提升、區域醫共體建設等政策舉措細化中醫藥服務;優化考核機制,提升中醫藥人員配備、中醫藥服務量等中醫藥內容在基層機構績效考核中占比;完善績效分配方法,鼓勵將中醫藥適宜技術的運用、中藥飲片使用率納入績效考核。三是做優硬件支撐。投入8億元啟動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異地新建工程,目前6家中心已搬入新址;完成20家高于省級示范化標準的區級優質服務示范站建設。
二、以機制重塑服務體系。一是育強中醫龍頭。區中醫院掛牌市中醫院浦口分院,4個名醫團隊入駐。先后成立汪受傳等名老中醫工作室,定期來院坐診省市級專家72人。創新中醫診療模式,打造市級多專業一體化平臺2個、院級多專業一體化平臺4個。開展“針灸臨床專病一體化”診療模式,將針灸推拿作為特色療法融入科室中;開設兒科中醫經典病房,開展針、灸、推拿、塌漬等中醫藥適宜技術91項,住院患者中醫藥使用率達81.34%。擁有省級中醫重點專科1個、市級中醫重點專科11個、國家農村中醫特色項目1個。去年區中醫院轉設三級中醫院,成為江北地區首家三級中醫院。二是育優基層特色。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設立中醫綜合服務區,配備中醫診療設備,提供中藥飲片、6類以上中醫適宜技術等服務,省級中醫館實現全覆蓋。加快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名老中醫工作站、中醫特色科室建設,通過定期安排專家坐診、建設“1+7”中醫醫聯體共享中藥房、開展中醫適宜技術培訓、講座等形式,提升中醫藥服務水平。全區中醫特色科室7個,占基層特色科室總數的58.3%;提供4類以上中醫適宜技術等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達100%;中醫閣建設達80%的目標。三是育好中醫人才。出臺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和獎勵辦法,創新設置基層社區醫院高層次人才、骨干人才招引標準。強化“院校合作”,與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開展中醫專業定向委培,儲備中醫藥專業化人才。全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類別醫師占比均達到20%以上,衛生服務站至少配備1名中醫醫師或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臨床醫師。注重中醫藥師承教育,擁有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2人、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1人、市名中醫2人、入選中醫藥傳承與創新“千百萬”人才工程培養項目1人。成立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基地,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10類50項以上,培訓人員達780人。與省中醫院簽訂“江蘇省中醫院護理基層培訓基地”合作協議,培養復合型人才4名。推動醫共體內中醫藥人員統籌調配、人才共建共享,實現人員統一招聘、統一培訓、統一管理、統一調配。
三、以多措并舉打造特色優勢。立足“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以千年文化和醫療康養為特色,打造中醫藥產業集群。一是擴面中醫藥服務范圍,提高滿意度。利用針療、中藥熏洗、推拿、茶飲等“簡、便、驗、廉”的中醫藥治療,在老年人、婦女、兒童等重點人群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中推廣中醫藥健康管理試點,發揮中醫藥在防治慢性病中的獨特效果,轄區內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達74.47%,0—36個月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率達98.33%。在城市商業綜合體開設中醫特色女性健康管理中心,打造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診療模式,為女性提供快捷、高效、溫馨的健康管理服務。打造中草藥種植基地,促進醫體、醫康養融合發展。發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通過發放中藥預防湯劑、制作防疫香囊、開展中醫巡診服務、推廣“八段錦”等,為疫情防控構筑一道特殊的防線。二是加大中醫藥宣傳力度,提高知曉率。做優線下感受,開展“中醫藥就在你身邊”“岐黃進校園”等系列活動,并借助膏方節、名醫義診、大型中醫藥知識巡回宣講等多種載體,宣傳中醫藥文化。兼顧線上宣傳,發揮新媒體優勢,制作《神奇的中醫》《中醫有道》《國醫養生健康大講壇》等中醫健康養生節目,手機端直播觀眾近20萬余人。開設云直播教室,推進中小學生中醫藥文化主題教育。開展德藝雙馨名老中醫評選和師帶徒活動,提升張接骨、毛氏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老中醫民間影響力,傳承和宣傳中醫藥文化。三是開發中醫藥智慧平臺,提高便民性。創新“互聯網+中醫藥”網絡服務,開展“一站式”服務,即通過“1+7”中醫醫聯體共享中藥房,由中醫院發揮龍頭作用,為全區百姓提供代煎服務、免費配送服務;投資118萬元上線大經中醫輔助診斷系統,借助名醫大師老中醫經驗,支持中醫臨床看診決策,傳統中醫升級為人工智能中醫,提升基層醫療機構中醫師臨床能力;提供延伸優質中醫護理服務,對高齡、康復期、慢性病患者和孕產婦等特殊人群提供“互聯網+中醫護理”上門服務模式,逐步打造全生命周期中醫健康服務,實現中醫藥服務繳費購藥“零”排隊,選擇藥品配送到家“零”等待,專家線上指導“零”距離。同時,完善區域健康信息平臺,將區中醫院信息系統、基層中醫館健康信息系統等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臺,與居民健康檔案管理系統、慢性病管理系統、婦幼健康管理系統、老年人健康管理系統等實現互聯互通,擴大中醫藥服務輻射范圍。
連云港推出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新舉措
近日,連云港市衛生健康委、財政局、醫療保障局聯合印發《關于實施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2年底,全市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級醫院下派專家覆蓋率60%,專家工作室開設率50%,特色科室建成率60%;到2024年底,全市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級醫院下派專家覆蓋率80%,專家工作室開設率80%,特色科室建成率80%,實現基層診療量占總量比例穩定在70%以上,縣域內就診率穩定在90%以上。
一、加大城市衛生對口支援基層力度。二、三級公立醫院要結合醫聯(共)體建設,兼顧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歷史合作關系,通過開設專家工作室、組建聯合病房、孵化特色科室等形式,對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精準幫扶。2022、2023、2024年,市級醫院下派專家分別80、90、100名,覆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達60、70、80個,力爭每個建制鄉鎮1所衛生院、每個公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有市級醫院下派專家幫扶。下派人員在基層服務期間,派出單位保證其原有工資福利待遇不降低,受援單位按每天不低于200元給予下派專家基本補助,在此基礎上根據工作實績對專家及參與服務人員進行績效獎勵。市財政每年安排2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市級醫院專家下基層補助;各縣區財政參照給予補助。
二、推進基層專家工作室和聯合病房建設。鼓勵二、三級公立醫院的專家(含退休)作為首席專家,到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專家工作室或組建聯合病房。列入下派計劃的市級醫院專家均應在基層開設專家工作室或組建聯合病房。市級特色科室孵化中心專家在基層孵化點至少開設1個專家工作室或組建1個聯合病房。專家工作室每周開診不少于1天或2個半天。聯合病房每天至少有1名專家團隊成員駐守,首席專家每周至少查房1次。參與基層專家工作室或聯合病房服務的,視同執行城市醫生在晉升副高職稱前必須到基層服務的制度規定。市財政對優秀基層專家工作室、聯合病房每個分別獎補5萬元、10萬元;各縣區財政參照給予補助。
三、實施基層特色科室孵化培育。以基層需求為導向,在市級醫院遴選重點專科,以及能為基層服務、具有較高知名度、專科實力較強的科室設立孵化中心。孵化中心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口科室為服務對象,推廣特色技術,實施質量控制,培養骨干人才,開展查房帶教,建立專科專病聯盟,幫助基層科室從無到有、由弱變強,每個孵化中心3年內至少孵化出1個市級基層特色科室,爭取5年內孵化出1個省級基層特色科室。市財政對市級特色科室、孵化中心每個分別獎補10萬元、5萬元;各縣區財政參照給予補助。
四、促進多種形式資源下沉共享。推進醫聯(共)體內影像、檢驗、心電、病理、消毒等資源共享中心建設,開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遠程會診協作,加快實現醫療資源上下貫通、業務高效協調。組建專科專病聯盟,開展全專聯合診療,提升基層相關疾病診治能力。在縣域內推行基層衛生人才“縣管鄉用”,吸引優秀人才到基層服務。探索緊密型醫聯(共)體衛技人員統一招聘、統一培訓、統一管理、統一調配、統一考核,實現內部人才資源共建共享。二、三級公立醫院要將不低于20%比例的專家號源投放到對口支援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上級醫院向基層下轉人次/基層上轉人次逐年提升。
五、優化承接資源下沉基層平臺。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加強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力建設,到2024年,90%的機構達到能力基本標準,25%的機構達到能力推薦標準。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和社區醫院均達到能力推薦標準,符合條件的可評定二級醫院服務能力。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合理拓展醫療服務范圍。鄉鎮衛生院可開展二級以下常規手術,中心鄉鎮衛生院、省級示范鄉鎮衛生院、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社區醫院可開展部分三級手術。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開展一、二級手術。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二級醫院服務能力的可參照二級醫院配備使用藥品。市財政對達到能力推薦標準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和社區醫院每個獎補30萬元;各縣區財政參照給予補助。
鎮江實施“12+1”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創新提升工程
近日,鎮江市制訂《關于開展“12+1”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創新提升工程的實施方案》,以開展項目化評審和專項資金激勵方式,引導公立醫院提升運營管理新質效。
《方案》明確,以完善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為目標,通過體系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項目創新,加強精細管理,注重人才技術要素,促進運營管理提質增效。項目范圍在市區八所公立醫院和各城市醫療集團開展。12個業務工作項目,包括發揮公立醫院在城市醫療集團中的牽頭作用、推進醫學技術創新、提升護理工作內涵、提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能力、實施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臨床協作試點、強化信息化支撐作用、健全運營管理體系、加強全面預算管理、改革薪酬分配制度、關心關愛醫務人員、加強公立醫院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公立醫院黨組織建設質量項目組成;1個黨建工作項目,就是通過開展公立醫院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等形式,堅持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不斷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優勢。
《方案》提出,實施步驟分為三個階段,前期市區各公立醫院認領申報項目,隨后召開項目部署會,今年底前由省、市專家組成專家組進行項目評審。資金獎補將根據項目評審結果與等次,由市衛生健康委安排專項資金予以獎補。對項目后續的實施進展和資金使用等情況進行持續跟蹤督查,并納入市區公立醫院績效考核。
淮安市淮安區推動基層醫療機構優化轉型發展
近年來,淮安市淮安區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服務能力、滿足群眾需求”為目的,采取“一優、一整、一轉”舉措,對基層醫療衛生布局進行優化重組、資源重整、功能重構,更好地守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一、布局優化調整。制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優化整合實施方案》,將原有的26個鄉鎮衛生院優化整合成13個鎮衛生院、4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照13個鎮的地理位置、服務人口數量、輻射帶動能力,重點打造車橋、施河、漕運、欽工、蘇嘴等5個農村區域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目前,已建成省農村區域醫療衛生中心2家。
二、資源整合利用。將原來的“一鎮多院”分散組合,優化整合成“一院多區”的一體化管理服務,全面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整合后的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行“一個法人、一套班子、一本賬冊、一套考核體系”,實現發展統籌規劃、資源統籌使用、人員統籌調配,真正做到“一家人、一本賬、一盤棋、一條心”,確保達到資源共享、功能優化、業務互補、信息互通、運轉高效的目標。
三、推動轉型發展。對整合后的機構進行功能細分,重構定位,堅持“一院一策、一院一特色”原則,走差異化、特色化轉型發展之路。將資金、人才、技術、設備等資源因素向政府駐地衛生院傾斜,進行重點打造,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對被歸并掉的衛生院,在保留原有基本醫療功能的基礎上,利用原有陣地,結合自身特色,推動轉型發展。對中醫藥能力比較強的以提供中醫康復理療、藥物治療為主,對老齡服務需求大的,重點發展醫養結合、康復護理能力,從而將主業轉型至養老、康復、康養、護理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