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深化醫改暨省級綜合醫改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3年6月13日
目 ? ?錄
● 無錫實施醫療科技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
● 鹽城召開深化醫改惠民視頻調度會議
● 鎮江召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推進會
● 宿遷出臺衛生健康“三名”工程實施方案
● 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以數字化轉型賦能高質量發展
無錫實施醫療科技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
近日,無錫市政府辦公室印發《醫療科技能力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方案》提出,按照“一年見成效、兩年出成果、三年上臺階”的總體部署,統籌推進三項重點任務、實施15項行動,力爭通過2-3年努力,大力提升醫療機構科研能力和醫療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一、實施名院“登峰計劃”。包括吹響百強醫院“沖鋒號”行動、按下“國字號”平臺“加速鍵”行動、拉動布局調整“進度條”行動、打造市校共建“樣板地”行動、深化滬錫合作“輻射圈”行動。到2025年,3家三級綜合醫院績效考核結果達到“A”級及以上,1家進入全國前100名,全市院際合作項目不少于10個,學(專)科合作項目不少于100項。對標打造“國字號”平臺,支持創面修復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創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江南大學在特醫食品領域深度合作,爭創臨床營養方向的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無錫分中心。分步推進南京醫科大學無錫醫學中心建設,調整完善市二院南北院區功能布局并推進升級改造;完成江南大學附屬醫院國家創傷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統籌推進南院區二期建設和北院區改造;加快市婦兒中心建設等。建強市校共建南京醫科大學無錫醫學中心,建設區域示范性胸痛卒中中心等四大臨床研究平臺;大力發展江南大學無錫醫學院;落實市校共建無錫轉化醫學中心方案等。與江南大學等高校科研團隊建立科研合作平臺。推進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與上海等地一流醫療衛生機構務實合作,發揮“1+1>2”的效果。
二、實施名科“攀登計劃”。包括實施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行動、重點學科建設行動、臨床重點專科建設行動、中醫學(專)科培育行動、醫療聯合體建設行動和臨床醫療技術提升行動。到2025年,牽頭多中心臨床研究項目8-10個,培育省科技廳重點研發項目10項以上;建成省級醫學重點學科(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3-5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達到100個,省級以上中醫重點專科達到25個、重點學科達到5個。依托市人民醫院心血管、神經疾病,江大附院癌癥、創傷,市精衛中心精神科,市兒童醫院兒科,市中醫醫院骨傷科爭創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含中醫)。重點發展重癥醫學、腫瘤、心腦血管、呼吸、消化、感染、婦產科、兒科、麻醉、影像、病理、檢驗等臨床專科,以專科發展實現診療能力和水平提升。組建若干個分別由市人民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江南大學附屬醫院、市中醫醫院牽頭,其他若干家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等為成員的城市醫療集團,同步推進江陰、宜興市、錫山和惠山區醫共體建設。
三、實施名醫“倍增計劃”。包括推進高層次人才突破行動、青年人才強基行動、潛力人才培優行動、愛才助才激勵行動。到2025年,新增省內領先、國內知名的頂尖醫學專家3-5名,省級及以上重點學(專)科帶頭人30名左右,新增省級以上醫學類學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5名左右,滾動培養醫療衛生高端人才30名;滾動培養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后備拔尖人才各100名,引育博士學位青年骨干人才200名;力爭在市屬所有三甲醫院全面建成博士后科研平臺,入選省卓越博士后計劃人才5-10名。鼓勵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等分配形式,薪酬不受績效工資總量限制。對年度考核結果合格及以上的新入職博士,在享受市衛生健康“三名”戰略相關政策及本單位薪酬待遇的基礎上,由用人單位連續3年給予每人每年10萬元專項薪酬補貼。
鹽城召開深化醫改惠民視頻調度會議
近日,鹽城市召開深化醫改惠民視頻調度會議。副市長王連春出席會議并講話,市政府副秘書長朱杰成主持會議。
王連春指出,要以落實好省結對幫扶建設任務為契機,全面提高全市醫療服務能力水平。培育打造一支高質量隊伍,引進一批領軍型人才和緊缺專業人才;加快建設省、市級區域醫療中心,提高區域內疑難重癥治療、臨床研究、人才培養、技術轉化水平;深入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疑難重癥救治能力;提升醫學科研創新能力。
王連春強調,要以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為指引,迅速實現考核成績的進位爭先。一是統一思想“干”。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把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完成好,作為責任使命來抓實抓細。二是深入剖析“改”。強化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及時對指標結果及成績進行再梳理、再分析,找準存在差距和成績波動原因,按照“一院一策”制定具體、細化、可操作的工作計劃、舉措和辦法,爭取交出高分“答卷”。三是動真碰硬“督”。建立有效的督查會商、協調推進工作機制,將績效考核結果與評優、晉升、獎金分配、干部聘任等掛鉤,倒逼指標達標率、排名位次逐年提高。
王連春要求,要以扎實推進醫療機構內涵提升工程為抓手,真正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一是緊盯目標“壓責任”。對照醫療機構內涵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及時跟蹤任務推進情況,確保不折不扣完成全年任務目標。二是聚焦需求“準發力”。精準深入調研,針對群眾外轉率高的病種,優先引進群眾期盼的專家,優先掌握群眾急需的技術,優先培養群眾信賴的醫生。三是搶抓機遇“造名科”。加強與知名醫療機構對接,通過開展院際合作、組建專科聯盟、建立名醫工作室等方式,全面提升外轉率較高的核心專科能力和水平。四是持續發力“提質效”。著力解決好優質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等問題,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為安全的醫療衛生服務。
會上,市醫改辦主任、市衛生健康委主任崔國靜通報分析全市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成績情況,對結對幫扶省內醫療資源薄弱地區建設區域醫療中心等提出建議。射陽縣政府分管負責同志,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和響水、濱海、阜寧縣人民醫院主要負責人作交流發言,市直三級公立醫院主要負責人作表態發言。
市紀委、編辦、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衛生健康、醫保等部門分管負責同志;各縣(市、區)政府,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鹽南高新區管委會分管負責同志;市屬公立醫療機構主要負責人等參加會議。
鎮江召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推進會
近日,鎮江市召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推進會。副市長、市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主任武鳴出席會議并講話。市政府副秘書長、市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李軍出席會議,市衛生健康委主任、市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毅主持會議。
武鳴指出,近三年來,全市衛生健康系統勠力同心、擔當作為,經受住了多起本土聚集性疫情、醫療資源擠兌等嚴峻考驗,持續圍繞績效考核“指揮棒”改進工作,轉變發展方式、運行模式和資源配置,醫療服務質量和醫療安全狀況持續改進,整體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武鳴強調,各醫院要切實增強以績效為導向的管理理念,深入研究績效考核體系建設,推動各項指標排名爭先進位。要深刻審視績效考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在關鍵指標上下功夫、做文章,充分發揮三級公立醫院引領效應。要加強日常監管,提升全局性精細化管理水平,牢固樹立“過苦日子”“過緊日子”的理念意識。
武鳴要求,公立醫院管委會各成員單位要堅持問題導向,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協同落實,切實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形成不斷增強公立醫院綜合實力與核心競爭力的工作合力。各醫院要聚焦硬實力、驅動力、支撐力及源動力,在能力建設、創新發展、提質增效、持續發展上久久為功,以高水平的績效管理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
會議通報全市三級公立醫院、中醫類醫院和婦幼保健院“國考”情況。江大附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市精神衛生中心和丹陽市人民醫院作交流發言。
市委編辦和市發展改革、財政、醫保部門分管負責同志,全市三級公立醫院主要負責人等參加會議。
宿遷出臺衛生健康“三名”工程實施方案
近日,宿遷市政府辦公室印發《衛生健康“三名”工程實施方案》。該市提出,“十四五”期間,在全市衛生健康系統實施引培名醫、建設名科、打造名院“三名”工程,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體驗感和滿意度。
一、引培名醫。全市引進高層次醫學團隊不少于10個,每個團隊不少于5人。將引進團隊分A、B、C三類,并規定引進的臨床型專家和學術型專家團隊的工作任務。培養本地技術精良、醫德高尚、社會認可的市級名醫不少于50人。選派管理人才、科室主任及骨干人才到國內大型三甲醫院進行業務輪訓、跟班學習、掛職交流。支持培養人選競選省級及以上醫學會、醫師協會、中醫藥學會、中西醫結合學會各專委會主委、副主委等職務。
二、創建名科。新增省級及以上臨床(中醫)重點專(學)科不少于5個,建設不少于15個市內頂尖水平的專(學)科。根據本地外轉就醫人次較多的腫瘤、呼吸、消化、血液、心腦血管、婦科等病種情況,對有條件的相關科室進行優先打造,努力做優做強神經、心血管、普外、骨科、中醫等專科。集中力量開展疑難危急重癥診斷治療技術攻關,加強新技術、新項目引進,建設期內每個專科引進新技術、新項目不少于2個。西醫名科建設對象積極開展該專業重點病種基礎和臨床研究工作,中醫名科建設對象明確3個以上穩定的優勢病種,積極開展優勢病種基礎和臨床研究。每個名科建設對象至少與1家國內同專業全國排名前十的醫院建立緊密聯系,牽頭組建至少1個市級或縣級本專業專科聯盟。
三、建設名院。打造不少于3個市域醫療高地,力爭有1家綜合醫院在艾力彼排行榜全國地級城市醫院排名200名以內。每個名院至少有“名醫”建設對象3人、“名科”建設對象2個。建設對象培育期內引進國內專科排名前十專家工作室不少于1個或省內專科排名前三專家工作室不少于3個,引進新技術、新項目不少于10個,四級手術占比逐年提高。每年支持申報省科技計劃專項資金項目、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醫學科研項目各3個以上,3年內爭取立項1個以上省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建設對象通過建立緊密型醫聯體、醫共體、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定期舉辦業務講座、專題培訓和技術指導等途徑,幫助基層醫療機構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四、激勵政策。明確財政投入和醫保方面的獎勵扶持政策。建設周期內市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實施“三名工程”項目;創建成為“名科”的臨床科室,其醫療新技術、新項目的臨床使用,實行DIP支付特例單議傾斜政策,特例單議比例上浮40%;創建成為“名院”的定點醫療機構,年度醫保周轉金予以全額撥付,免扣年度質量保證金,并在醫保基金年度總額指標上予以適當傾斜。
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以數字化轉型賦能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以數字化轉型助推醫院高質量發展,大力實施“7555”醫療信息化建設(實現電子病歷分級評價七級、互聯互通成熟度測評五級乙等、智慧服務標準體系五級、智慧管理標準體系五級目標),智慧醫療、服務和管理“三位一體”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構建六大運行支撐體系,實現智慧醫療智能化。一是疾病治療健康管理智能化。建成“以全流程數字化為基礎,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集團一體化六大臨床信息系統(包括HIS、EMR、集團化公共服務平臺、院內集成平臺、臨床數據中心CDR和醫療業務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實現門診住院一體化、醫護一體化、醫囑病歷一體化,實時傳輸多維度信息,提供患者診療全過程信息收集、跟蹤、分析、預警、智能預測、自動處理等功能。二是全流程醫療質量監管智能化。建立醫療質量信息監管體系,強化對重點流程和關鍵環節醫療行為實施管控,保障質量與安全。三是醫療技術應用智能化。推進基于5G區域醫聯體重癥云病房聯合救治,綜合利用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時傳輸多維度醫療信息,打造全方位、多線程、接力式重癥救治單元,全力保障重癥患者生命安全。
(二)創新線上線下服務模式,實現智慧醫療人性化。一方面,通過一體化預約平臺(含預住院服務中心系統)、院前急救系統、智能導航導診系統,利用掌上醫院和自助終端,為患者提供預約診療、結果查詢、劃價繳費、急救銜接、病案復印、云膠片等一體化醫療服務。建立開放式互聯網醫院和遠程醫療平臺,實現線下首診治療、線上復診、網約護理、費用支付、藥品配送、家庭服務、慢病管理全流程無感融合就醫模式。另一方面,通過醫聯體信息系統同質化開發,成員單位共享電子病歷;為基層醫師提供遠程會診培訓、查房培訓、治療方案指導等,加強檢驗檢測質控,努力為互聯網“云一院”延伸服務基層、打造數字健康服務新業態夯實基礎。
(三)加強全融合一體化管理,實現智慧醫療精細化。一是融合運營數據,推動管理更加系統化。整合業務系統和人、財、物等資源構建運營數據中心,通過商業智能分析系統(BI)、醫院資源規劃系統(HRP)、DRG管理系統、績效考核系統等,從體制機制、組織架構、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系統化重塑,形成醫院運營管理決策支持體系。二是融合科教數據,推動產學研一體化。整合構建科研數據中心,建設科研與教學管理系統,通過對接醫院智慧服務云平臺,融入學科建設,融合人才培養,實現智慧醫院產學研一體化、數字化轉型的發展循環。三是融合保障數據,推動后勤保障“一站式”。通過“庫發一體”智能發藥系統、智能物流系統、醫療設備全生命管理系統、樓宇控制和智慧后勤一體化管理系統等數字孿生技術應用,建立“一站式”后勤精益保障新模式,實現綠色安全智能樓宇管控、綜合能耗集中監管、智能化安保管理等。
二、取得成效
一方面,提升了服務能級品質。今年1-4月,醫療服務收入占比同比增長3.1個百分點,平均住院天數減少1.3天,藥占比同比下降3.9個百分點;全院DRG入組率達100%。醫囑書寫、轉抄差錯率降至0,危急值自動預警率達100%,前置審方覆蓋率100%、平均有效干預率4.98%。圍繞急危重癥診治中心功能定位,實現了急診+重癥全流程管理、專科+全院全方位預警、醫院+醫聯全體系聯動的平戰結合快速響應新模式。
另一方面,提升了患者就醫體驗。通過實行精準預約、流程簡化、線上線下融合支付、檢驗檢查結果互認等措施,實現患者往返次數減少、重復排隊次數減少、就診費用減少等“三減少”目標,全程候診時間平均減少45分鐘以上,門診、住院次均費用分別減少2.1%、4.2%。患者預約診療率提升近60%,就診平均總耗時由近5小時縮短至約3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