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期
江蘇省深化醫改暨省級綜合醫改試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3年7月27日
目 ? ?錄
● 省衛生健康委召開高水平醫院建設專家咨詢會
● 鹽城召開國家醫改專家組調研指導座談會暨醫改惠民調度會
● 連云港市屬三級公立醫院全面推行“先診療后付費”服務
● 啟東“三管齊下”強化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 淮安市淮陰區創新推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著力打造醫療服務新模式
省衛生健康委召開高水平醫院建設專家咨詢會
近日,省衛生健康委召開高水平醫院建設專家咨詢會,邀請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副司長李大川、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張運、劉志紅等專家,對部分高水平醫院重點單位建設工作進行指導、咨詢。省醫改辦主任、省衛生健康委主任譚穎出席會議并講話。
譚穎指出,建設高水平醫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會議上提出的“四個走在前”重大任務要求的重要舉措,是擴充優質醫療資源、深化醫改、集聚高端人才、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她強調,要聚焦醫療技術水平能力提升、品牌專科能力提升、醫學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醫學高端人才素質提升、醫院管理水平提升、輻射帶動能力提升六方面重點建設任務,細化措施,狠抓落實,努力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她要求,各重點建設單位要認真按照專家們提出的意見建議,進一步明確建設方向,強優勢、補短板,聚力打造更高水平的醫院,推動率先實現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
省人民醫院、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匯報本院高水平醫院建設方案,專家們全面深入提出指導意見;與會人員認真聽取專家意見并開展充分討論。
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張金宏主持會議,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分管負責同志等參加會議。
鹽城召開國家醫改專家組調研指導座談會暨醫改惠民調度會
日前,鹽城市召開國家醫改專家組調研指導座談會暨第二期醫改惠民調度會,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教授、中國衛生經濟學會會長饒克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李玲,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詹積富等全國知名醫改專家學者,對該市醫改工作把脈問診、對癥開方。副市長王連春出席會議并講話,東臺市委書記商建明致辭。
王連春指出,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學習三明“人民至上、敢為人先”的理念,以“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使命擔當,一步一個腳印地抓好深化醫改各項任務落實。要認真聽取專家們提出的意見建議,積極思考推進醫改工作的方法舉措,真正實現開拓眼界、轉變思路、創新機制、提升能力。
王連春強調,必須全面完成年度醫改重點任務。一是醫療機構內涵提升工程要取得實效。年內增加三四級手術15000例以上;新建省級臨床重點專科3-5個、市級臨床重點專科30個左右,把綜合醫院做大做強,專科醫院做精做優,加快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公立醫院發展矩陣,更好滿足群眾看病就醫需求。二是東臺市緊密型數字化醫共體做法要全面推開。加快推廣東臺市建設經驗,打造區域數字化服務“十張網”,構建遠程會診、智慧急救、影像診斷、心電診斷、區域檢驗、區域審方、藥物配供、送醫送護、隨訪服務、消毒供應等服務平臺,實現縣域內管理服務“一盤棋”、質控“一把尺”、調度“一張圖”,切實提高醫療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提高群眾就醫的便捷化、同質化水平。三是醫防融合要積極探索。更加注重預防為主,創新醫防協同、醫防融合機制,落實各級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職能,促進醫療機構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深度協作。統籌預防、治療、康復、運動等服務,把百姓健康“管”起來,加快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讓群眾少得病、晚得病、不得病。同時,統籌推進其他重點工作,制定符合鹽城實際的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積極穩妥推進疾控體系改革,將信息化深度融入深化醫改全過程、全鏈條、全環節,用好數字衛生健康“分艙”建設,構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檔案,實現公立醫院檢驗檢查信息互聯互通互認,降低患者診療費用。
國家醫改專家組一行深入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和東臺市人民醫院、梁垛鎮臨塔村衛生室、時堰鎮中心衛生院實地調研指導;專家組一致認為,鹽城市深化醫改亮點突出、優勢明顯,特別是東臺市緊密型數字化醫共體建設,有效解決了上下聯動、縱向協同問題,是對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市衛生健康委、市醫保局、市紀委監委第十五派駐紀檢監察組主要負責同志,各縣(市、區)政府分管負責同志,市屬公立醫療機構主要負責人等參加會議。
連云港市屬三級公立醫院全面推行“先診療后付費”服務
2022年12月,連云港市屬三級公立醫院全面啟動“先診療后付費”服務,依托公共信用體系,打造誠信就醫、增進醫患互信、改善就醫體驗的就診新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信用+醫療”簽約服務模式。患者在預約掛號后,通過醫院微信公眾號、自助機、導診臺、收費窗口等簽署誠信就醫信用承諾書,無需現場繳費,即可完成問診、檢查、化驗、取藥等全部診療活動。產生診療費用后,患者會收到信息提醒,可以在3天內通過手機、自助機或收費窗口支付費用。針對少數患者繳費不及時的情況,專業人員將進行精準回訪;對長期欠費的患者,則采取信用跟蹤的方式進行催繳或啟動限制程序。目前,“先診療后付費”服務已在市屬三級公立醫院實現欠費患者信息互通互認,“信用承諾+誠信就醫”模式已初具規模。
(二)優化再造就診服務流程。“先診療后付費”以醫療服務為先,將收費環節后置,顛覆了原有收費管理流程。各市屬三級公立醫院積極升級改造掛號系統、門急診信息系統,將付費操作改為記賬操作,并為患者提供賬戶開通、賬單查詢、還款查詢等服務;設置客服中心,及時回復用戶咨詢與投訴,開展欠費追繳工作。
(三)多部門協同推動服務提質增效。市衛生健康部門建設市級“先診療后付費”信息管理平臺,打通信息連接通道,實現承諾、就醫、付費、履約、監管全流程閉環式管理。市發展改革委信用部門支持配合信息平臺建設,將其納入市信用體系管理系統聯合進行信用管理。市財政部門制定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建立“先診療后付費”項目長期可持續發展機制;對無法實現欠費人員資金追繳的,給予醫院相應補助。市醫保部門積極推進醫保賬戶移動脫卡支付功能,簽約“先診療后付費”的參保人員可使用個人賬號資金支付掛號和診療費用。
二、取得成效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使用“先診療后付費”服務達84萬人次,業務涉及金額超2億元。市屬醫院實現了“四下降兩提升”:患者平均排隊次數下降、排隊繳費時間下降、就醫等待時間下降,醫院運行成本下降,預約診療率明顯提升、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在全市首家“先診療后付費”試點醫院市婦幼保健院,該服務已累計使用23萬人次,使用率為54.68%,門診患者滿意度由實施前的95%提升至99.85%。該項目被市政府確定為2023年度全市重點創新項目;5月,該項目獲評2023年度全國信用承諾優秀案例。
啟東“三管齊下”強化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近年來,啟東市以深化醫改為契機,著力構建完善的衛生人才發展生態,切實為當地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主要做法
(一)堅持政府主導,加大衛生人才招引力度。一是構建政校合作機制。衛生健康部門領導多次走進徐州醫科大學、安徽醫科大學、南通大學醫學院等院校,達成合作共建意向,由衛生健康委牽頭各醫療衛生機構,成立多支招聘先鋒隊開展校園招聘。二是積極探索建立縣級醫院醫學生就業創業基地,搭建意向性人才優先推薦、緊缺性人才優先招引的合作新模式。三是以定培方式為基層“造血”。積極向上爭取更多定向培養政策、緊缺專業定培名額,研究制定定向生培養計劃,著力培養臨床醫學、麻醉學、醫學影像等基層緊缺人才,不斷充實基層衛生人才隊伍。
(二)拓寬培養路徑,提升衛生人才綜合能力。一是名醫師徒“青藍結對”。將衛生青年人才培養融入滬蘇一體融合發展窗口城市建設,通過各醫療衛生機構合作引進的長三角名醫工作室優質專家資源,對本地年輕專科骨干開展“傳、幫、教”,并鼓勵年輕骨干獨立或參與各類課題研究。通過持續引進高層次人才,提升醫院整體診療水平和科研水平,全面帶動縣域內學專科高質量發展。二是定制專屬“菁鷹計劃”。大力開展衛生健康青年綜合能力提升計劃,健全完善年輕干部選拔、培育、管理、使用機制,舉辦全市衛生健康系統年輕干部綜合能力提升班,定制個性化近期、中期、長期發展規劃,全方位加大青年人才培養力度,促進年輕干部快速、健康成長。三是開展比學趕超活動。將理論學習、黨性教育和業務工作有機結合,開展“衛生健康青年大討論”學習沙龍、團隊共建、技能賽學等活動,發現人才、培育人才,激勵青年人才不斷提升自我素養、工作能力和學歷水平。
(三)優化政策措施,著力解決衛生人才后顧之憂。一是出臺進一步加強衛生健康人才引進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抓實抓細衛生系統人才引進工作。進一步完善人才的培養、使用、評價、考核機制,暢通職業發展通道。二是扎實做好“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226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312高層次人才梯隊培養計劃”等,完善衛生人才引進及培養資助獎勵機制。三是強化醫療機構領導班子“一崗雙責”,以談心談話、走訪調研為抓手,暢通機關班子成員與分工聯系點單位人才溝通、聯系機制,雙向了解人才思想、工作、學習、生活等情況,幫助協調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二、取得成效
今年以來,全市各醫療機構已錄用青年人才151人,其中碩士研究生45人、本科84人、大專16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錄用青年人才95人,醫療集團“縣管鄉用”人數累計226人,有效緩解了基層“人才荒”。2022年,全市衛生人才引進及培養資助獎勵達1389萬元。
淮安市淮陰區創新推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今年以來,淮安市淮陰區持續深化改革、創新服務,實施專科醫生下沉,組建“全專聯合”團隊,提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質效,不斷滿足城鄉居民全方位、多層次的健康需求。
一、主要做法
(一)組建“全專聯合”團隊。從淮安市第五人民醫院、淮安市口腔醫院和區婦幼保健院遴選167名專科醫生,全部納入家庭醫生登記備案管理。對遴選的專科醫生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下沉到基層醫療機構,與基層全科醫師共同組成“全專聯合”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增強專科服務可及性。鼓勵下沉專科醫生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立“專家工作室”,每月至少到工作室服務2次、每次至少半天,工作室所有成員每月至少跟隨家庭醫生服務團隊開展1次進村入戶健康管理,著重做好出院患者、重點服務人群的上門健康隨訪工作。
(二)推進“首診式”簽約。積極引導居民首診簽約,持續推行統一的“首診簽約服務包”“點單式簽約服務項目清單”,簽約服務費由基本公共衛生、醫保基金和簽約居民三方承擔。對參加首診式家庭醫生簽約并在基層首診的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員,及時將信息錄入醫保系統,門診報銷額度由300元提高到400元。納入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保障的對象,使用參考范圍的藥品費用,補助總額內保障比例提升5個百分點。
(三)建立有效保障機制。建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考核機制、完善家庭醫生績效獎勵政策、實施二、三級醫院醫生參與簽約服務補助保障,資金來源探索“五個一點”方式(政府出一點、公共衛生經費出一點、派出單位出一點、受益服務對象出一點、醫保出一點),建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長效機制。按照高級職稱線下服務每天500元、中級職稱線下服務每天400元的標準,對二、三級醫院醫生參與簽約服務給予專項補助。截至目前,淮安市第五人民醫院、淮陰區婦幼保健院已分別發放專家補助資金18.69萬元、1.2萬元。
二、取得成效
一方面,團隊服務能力持續提升。目前,全區基層醫療機構共設立了30個二、三級醫院專家工作室,累計服務群眾1200余人次。通過專家坐診、教學查房、上門隨訪等方式,幫助基層醫生有效提高了診治能力。另一方面,簽約服務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區共有161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1254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全區4個街道、9個鄉鎮全覆蓋;共計簽約105342戶、415893人,同比分別增長7.2個、8個百分點,簽約居民滿意度100%。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著力打造醫療服務新模式
近年來,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聚焦群眾看病就醫的急難愁盼問題,積極創新醫療服務模式,在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提高患者滿意度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床邊辦,構建住院患者全流程服務鏈。2020年3月,醫院推出“護士站出入院結算”服務(“床邊辦”)。組成以護理為主體,醫務、財務、信息、醫保、總務等多部門協同的聯合團隊,優化患者出入院流程的首尾環節,整合串聯其他關鍵住院環節,形成床邊服務一體化體系。服務內容涵蓋出入院辦理、床邊檢查(超聲、心電圖、攝片等)、住院服務(床邊置管、床邊康復、床邊母嬰護理等)、生活服務(床邊訂餐、物資供給、護工服務等)、延續性照護(出院準備、互聯網+醫療/護理)等。目前,醫院三個院區(姜家園院區、薩家灣院區和邁皋橋院區)已實現“床邊辦”全覆蓋。
(二)診區辦,打造門診患者全流程診區。2021年7月,醫院啟動“診區辦”融合管理改革。目前,姜家園和邁皋橋兩個新院區的門診區域均實現按器官系統劃分診區,全院32個專科被劃分為22個診區。診區內將內、外科相結合,門診診室、功能檢查室、治療室相結合;每個診區均設置綜合服務臺,由服務專員為患者提供分診導診、預約診療、掛號收費、醫保咨詢、健康宣教等綜合服務。患者可以在一個診區完成咨詢、掛號、繳費、就診、檢查、治療、復診等全部就診流程。
(三)健康大篷車+專科輕騎兵,送健康到社區。2021年,醫院推出全新巡回醫療公益品牌活動“健康大篷車+專科輕騎兵”,融合健康宣教與專科診療功能,形成上車即進醫院的一站式巡回醫療新模式。醫院購置大型客車進行改裝,將專科的設備和檢查儀器(如裂隙燈、B超機、心電圖、耳鼻喉科診療儀器等)安裝上車。現代版的“健康大篷車”每月定期將專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兒科、腎臟科、全科醫學等)醫務人員送往南京及周邊地區,尤其是缺少醫療資源的農村地區。依托5G網絡通訊技術,在“健康大篷車”上即可完成掛號、開藥、繳費、開住院證和對醫院專家的預約掛號,把健康科普知識、專科疾病診療等優質三甲醫療資源送到百姓身邊。
二、取得成效
截至目前,醫院床邊辦的受益人次超12萬,95%以上患者在護士站辦理入/出院手續,平均節約時長51.6分鐘;2022年,出院患者綜合滿意度達96.34%。診區辦的受益人次超120萬;門診患者滿意度持續上升,2023年第一季度達98.01%。“健康大篷車+專科輕騎兵”活動開展以來,兩年多行程已近2.1萬公里,派出醫護人員近1000人次,服務涉及各地基層單位105家,免費測血壓2萬余人次、測血糖近萬余人,義診服務2.5萬余人次,享受免掛號費綠色轉診至醫院近百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