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深化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改革進展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
此次會議圍繞帶量采購的工作進展,及2022年帶量采購部署規劃展開,并對集采藥品穩定供應、2022年重點耗材品種采購規劃、采購藥品及耗材質量保證、采購藥品及耗材臨床應用等問題,作出針對性解答。
帶量采購的本質是打掉藥品和耗材等價格水分,使其回歸合理價格。
帶量采購總體上有「價降、量升、質優」三大特點,吹風會上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陳金甫總結:
一是價格回歸合理水平,讓老百姓用上了便宜藥。
前六批藥品集中采購平均降幅53%,心臟支架平均降幅93%,人工髖關節、膝關節平均降價82%,有力擠壓了虛高空間。
從三年的改革累計成果來看,國家組織集采節約費用2600億元以上。
總體藥品價格水平呈穩中有降的趨勢,從醫保局開展的藥品價格監測數據看,2019年和2021年這兩年,藥品總體價格水平持續下降,年均達到7%左右。
二是臨床使用藥品、耗材的質量得到穩定提升,讓老百姓用上了好藥。
從統計上來看,集中采購品種中,群眾使用原研藥和通過質量療效一致性評價的藥品,其份額從集采前的50%上升到90%以上。
以心臟支架為例,原來在支架產品中間,1/3是不銹鋼的,現在基本上被淘汰,中選的鉻合金使用率達到了95%。
再有《我不是藥神》里面的伊馬替尼,通過集采以后,它的使用量增長到了35%,使需要治療的患者得到了充分的用藥保障。
第七批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正在謀劃
今年省級集采品種有望翻倍
目前為止,國家已經組織了六次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共采購234種藥品,涉及金額占公立醫療機構年藥品采購總額的30%。
2021年開展的胰島素專項采購,首次將集采從化學藥品拓展到生物藥領域。
在高值醫用耗材方面,聚焦心內科和骨科兩個臨床備受關注的科室。
據了解,心臟支架集采已經平穩運行一年,中選支架總量169萬套,達到全年協議采購量的1.6倍。
吹風會上,陳金甫透露,目前第七批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正在謀劃:「2022年,將指導地方根據臨床需要,圍繞大品種和常見病,查漏補缺進行推進,力爭每個省份開展的省級集采品種能夠達到100個以上,高值醫用耗材能覆蓋到5個品種。」
這比過往三年,「平均每個省份集采品種累計達到50個、高值醫用耗材達到3種」的成績,又分別增加了100%和66%。
關注臨床需求
這些藥品、耗材是重點
帶量采購是借助醫保指揮棒,醫保局代表醫療機構和藥企進行談判,從而達到「以量換價」的結果。
因此,醫療機構的臨床需求,決定了帶量采購的重點。
陳金甫在吹風會上透露,2022年將按照「一品一策」的原則對群眾反映多、價格調整空間大的耗材品種開展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
在藥品方面,集采已經從最早的化學藥拓展到2021年的生物藥(胰島素),并在2021年部分省份已經組織聯盟采購的基礎上,將于2022年進一步擴大中成藥范圍。
而高值耗材方面,2022年1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指出的「對群眾關注的骨科耗材、藥物球囊、種植牙等分別在國家和省級層面開展集采」也有了更為具體的規劃安排。
陳金甫介紹,2022年骨科耗材將進一步延伸到「脊柱類耗材」領域。加之此前已經完成的人工髖關節、膝關節高值耗材集采,骨科耗材中用量較大的類別,已經基本覆蓋。
關于脊柱類耗材集采進展,陳金甫介紹,正在進行摸底研究、信息標準化和集采規則:「骨科臨床需求很大,但是標準不一,尤其是產品的組成非常復雜,所以如何按照臨床醫療需要形成采購產品組。近日我們將跟高值醫用耗材聯采辦進行專題研究,并且廣泛聽取臨床專家的意見、廣泛聽取企業的意見。爭取上半年有一套初步的方案,條件成熟的情況下,2022年能夠順利開標。」
藥物球囊方面,此前有新聞稱,冠脈支架率先招采,降低了支架價格后,臨床醫生選擇了價格更高的藥物球囊,導致藥物球囊的使用一度大幅上升。
針對這一現象,陳金甫解釋道,「這個說法當然是不攻自破了。」
由于集采擠掉了藥品耗材水分,改變了過往部分醫生過度濫用支架的習慣。接下來,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藥物球囊的集采,擠去藥物球囊的水分,堵住虛高的空間。
關于備受爭議的種植牙集采,陳金甫明確,種植牙社會需求很大,國家醫保局從地方探索開始,于2021年初部署種植牙集采:「由四川組織省際聯盟,研究種植牙體集采規程。現在方案基本成熟,也廣泛聽取了臨床、企業和各地意見,準備2022年上半年力求能夠推出種植牙地方集采的聯盟改革。」
陳金甫強調,今后集采「規則至上」:「不同招標標的特點復雜,需要符合產品質量的要求,又要符合臨床需要,又要切實讓企業、患者能夠共享改革的成果。」
杜絕帶金銷售
集采后頭部企業研發費用逐年上升
此前,業內不時傳出「集采大刀闊斧的改革或將導致藥企利潤不足,從而影響行業持續發展」的討論。
此次吹風會,就這一問題,陳金甫做了詳細解讀:「原來醫藥采購的時候,只有價、沒有量。所以藥企如果想實現銷售,還要跑量,這就是帶金銷售。既增加了企業成本,也增加了運營的不確定性。」
2022年帶量采購將進一步完善采購藥品及耗材品種,包括化學藥、生物藥、中成藥三大領域全覆蓋,骨科耗材、藥物球囊、種植牙等臨床需求大的高值耗材重點聚焦。從而進一步壓縮帶金銷售等空間,并在部分領域達到徹底杜絕。
「招采合一要求醫院,『招了就要采,采了就要用』。這是對行業發展最根本的制度性安排,也是帶量采購的核心。」陳金甫進一步解釋,這一頂層設計,使企業從過去的「私下里跑醫院」,變成「面對面的質量競爭、價格競爭」,從而進一步做大、做強規模性行業和龍頭企業,在中國這樣一個大規模、剛需市場下,最終實現企業的規模發展。
集采倒逼醫藥企業持續創新。根據過往帶量采購中標企業數據:集采以來,部分企業特別是頭部企業的研發費用逐步上升,「有些頭部企業的研發費用,從原來的6%、10%,已經上升到20%。」
這意味著,「一方面頭部企業可以做仿制,另一方面更加頭部的企業要轉型做創新。」這得益于帶量采購的制度性設計,也將最終反饋給中國老百姓和創新藥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