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健康產業藍皮書(2016版)》顯示,醫療器械產業已成為健康產業中增長最為迅速的領域,“十二五”期間醫療器械市場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20%,2015年醫療器械市場總量達到3000億元,預計到2019年行業規模將再翻一番。
? ?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醫療器械高峰論壇(DeviceChina)上,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醫療器械注冊管理有關人士指出:“從產業結構來看,我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以仿制產能型和技術改進型為主,高端壟斷型鳳毛麟角,全新創新型仍處在培育期。”本次峰會由蘇州生物納米科技園(BioBAY)、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共同主辦,吸引了上百位業內人士共同關注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生態發展,探討全球創新發展模式等議題。???????????????????????????????
? ? 找技術:滿足中國臨床需求
? ? 目前中國醫療器械產業源頭創新能力薄弱,絕大部分企業依靠模仿起家。隨著近年來國家政策對創新產品大力支持以及企業資金實力不斷提升,很多國內企業開始效仿GE、飛利浦等領先的跨國企業去海外購買原研技術,“下一步中國醫療器械領域創新有可能主要來源于引進一項技術進行二次優化,這種形式可以融入醫生、工程等各方面的需求,也是非常快捷有效的創新來源。”美敦力大中華區副總裁程立飛坦言。
? ? 元生創投創始合伙人陳杰指出:“如何把國外先進的技術在中國落地,轉化為實在的產品,這是最大的挑戰。”不過在魚躍科技集團常務副總裁陳堅看來,醫療器械領域最強調的不是先進性,而是能夠做出可靠穩定的產品。
? ? 《醫藥經濟報》記者在采訪多位專家后了解到,技術引進并非易事,有些原始創新從技術角度看很有前景,但具體是否適合中國市場仍值得商榷,這是第一道難關;以以色列醫療器械企業為代表的大部分技術型企業只專注于發明創新,而不會承擔放大創新的角色,如果這些技術進入中國市場,是否有專業的團隊接力,加速產品轉化,這是第二道難關。
? ? “企業不應只對高大上的技術感興趣,忽略身邊看似不起眼但卻是最能解決問題的產品。”凱鑫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創始人孫建燕以醫院最常見的輸液為例告訴記者,在日本,輸液袋由前半部分的藥物和后半部分的配液組成,兩者通過一定機關即可混合成輸液,這種技術不僅降低了操作上的難度,同時避免了操作導致的醫療風險,技術發明者也因此賺得缽滿盆滿。“我們能否應用高大上的技術解決類似簡單的問題,解決當前患者最需要的問題,這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 ? “以臨床需求為導向,鼓勵醫療器械創新”正是國家頒布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著眼點。記者在會上獲悉,目前國家總局正在制定《醫療器械優先審批程序》,未來將對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或重點研發計劃、臨床急需以及治療罕見病、惡性腫瘤等情形的醫療器械設置優先審批通道。
? ? 本次峰會還舉辦了蘇州工業園區湖畔醫用植介入產業研究院成立儀式,作為園內首個專注高端植介入的產業聯盟,會長奚廷斐也指出,目的是要通過整合資源促進醫、企、研合作,加速臨床端的創新早日研發上市,同時也是給當地的產業生態圈增添一股創新的力量。???????????????????????????
? ? 找并購:提前籌劃,尊重法規
? ? 目前醫療器械行業市值增長迅速,據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強靜介紹,截止到8月21日,醫療器械A股公司有30家,總市值達到了3144億元。
? ? 強靜指出:“中短期器械還是估值偏高,高估值要求企業以高業績增長回報,并購成為最直接或最符合行業整合的手段,部分有想法的企業開始走出去,利用特定的高估時期去海外收購優質標的,降估值求發展。”高估值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醫療器械企業在國內尋求并購的熱情,有專家表示,相較之下,在工藝工程化方面領先國內、估值價格更合理的海外企業會成為其并購標的首選。
? ? “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并購存在著不小的挑戰。”盛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潘文森表示,“首先,對于海外熱門領域并購,優秀資產競爭激烈,企業需要一些策略和經驗;其次,人民幣出境、融資渠道等審批方面的挑戰也較大,如果是上市公司融資可能會面臨審批過程較長的問題。”
? ? 此外,潘文森還提醒企業要對海外標的所在的行業具有深刻了解,尤其是監管和法律方面。例如目前很多醫療器械企業注冊地和生產地都分散在不同地區,無論是跨境并購還是跨省并購都會面臨各地監管標準不一致等法規方面的障礙。
? ? 江蘇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處有關專家對此提出了建議:“企業在并購前要考慮清楚兩個問題,產品在哪里生產?產品要賣到哪里去?我的經驗是充分地了解法規,及時與監管部門溝通,特別是在并購時或者整合過程中進行早期策劃。”
? ? 不過,相對于并購而言,并購后的整合和管理更具有挑戰性。據紅杉資本合伙人陳鵬輝介紹,目前企業并購后主要采取兩種模式,一種模式是不整合,被并購的企業在團隊、渠道、產品等方面繼續維持現狀,并購企業僅把一些自身的產品加進去;另一種模式是試圖整合,比如邁瑞等較早展開海外并購的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前者只是幫助本土產品找到一條走向世界的通路,而后者的道路比較漫長,要花費不少的心力和精力。”?
?
(摘自醫藥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