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陳東升的構想中,未來10年,泰康將力爭在每個核心城市都有一家三甲醫院;一個醫院+一個養老社區,這將成為泰康養老社區的標配。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最新獲得的數據,截至2016年10月30日,泰康管理的資產超1萬億元,形成保險、資管、醫養三大核心業務體系,下設泰康人壽、泰康資產、泰康養老、泰康之家、泰康健康管理、泰康在線等多家公司。
在集團化改組的“靴子”落地后,泰康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泰康”)的“醫養融合”戰略布局加速跟進。
在近一個月時間內,泰康先后增資入股漢喜普泰(北京)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漢喜普泰”);與國際先進養老社區管理者NorthStar Realty Finance Corp.(下稱“北星地產金融”)簽訂合作協議;投資逾10億元入股IHH醫療保健集團(下稱“IHH”)旗下的PCH Holding Pte. Ltd.(下稱“百匯中國”),并與百匯中國股東、IHH全資子公司百匯醫療集團達成戰略合作;收購和美醫療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和美醫療”)26.44%股份。
對于這一系列動作,市場認為,泰康選擇的集團化改組方式為,“保險公司轉換為保險集團公司,保險集團公司以貨幣出資設立保險子公司,原有保險公司的保險業務轉移至保險子公司”,這意味著泰康或有意集團整體上市,并且借此提高估值、加快進程。
而在泰康的整體估值中,其一直倡導的“醫養融合”戰略自然是重頭之一。目前,一方面,泰康頻頻與地方政府接觸,共同探索合作建設醫院、參與醫療互聯網+、分級診療、醫療保險托管等方面的服務模式創新;另一方面,則是與國內外知名醫療、養老機構合作,完善國內醫養布局,開啟保險業務國際化發展之路。
或推集團整體上市
2016年8月,保監會批復同意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集團化改組,并且進行更名,成為國內第10家保險集團。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的批復文件顯示,更名后的泰康獨家發起設立泰康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所屬保險業務及相關資產、負債轉移至后者。
泰康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目前,其股東呈現“民營股東、外資股東”共存的多元、分散股權格局,前三大股東為嘉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23.77%)、Th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12.56%)、新政泰達投資有限公司(11.39%)。
與此同時,泰康的經營范圍變更為“投資設立保險類企業,管理投資控股企業,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投資業務,經保監會批準的保險業務,經保監會批準的其他業務”。
對于泰康選擇集團化發展之路,實在意料之中。可以說,這是保險公司在新時期諸多因素合力驅動下主動選擇的結果,如集團資源整合降低運營成本、不同業務條線間的交叉銷售和資源共享等。
不過,在新的監管體系下,保險集團面臨的風險要遠比單一保險公司復雜,如“償二代”中明確集團層面特有的風險傳導、組織機構不透明風險、集中度風險等,無疑對保險集團的風險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從泰康選擇的集團化方式來看,其或意在“集團整體上市”。一位不愿具名的泰康內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集團化之后,泰康將晉升成為集多元牌照于一體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集團,估值將較單一的壽險公司大幅提升,并且選擇這一集團化方式可以縮短上市時間。”
根據泰康董事長兼CEO陳東升此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所言,“不會為上市而上市,將在集團治理完善后上市,3年內一定會成為公眾公司。”
除此之外,業內最為關心的兩個問題:一是其人事安排;二是與子公司的關系。
上述文件顯示,保監會已經核準陳東升任泰康董事長,劉經綸任總經理,周國端、段國圣、馬云、李艷華、尹奇敏、邱希淳、劉挺軍等任副總經理,簡言之即“原有泰康人壽班子成員集體平移”。
而在與子公司的關系上,陳東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未來三年,泰康將致力于處理好集團與子公司的關系,集團負責戰略和溝通,激發子公司企業家精神,子公司負責市場和創新,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以此保證員工、客戶價值最大化。”
八城千億布局“醫養融合”
在泰康的估值中,其一直倡導的“醫養融合”戰略自然是重頭戲之一。
其實,這一布局伊始,內部并非全無爭議聲音,數位高管對此亦曾抱以懷疑態度。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的一個細節是,在陳東升早期提出投建養老社區計劃后,內部一位高管曾明確表態,反對投建養老社區計劃,“一方面,養老社區的投資周期長,養老社區通常5-8年難以實現盈利,這是業內共識;另一方面,這非泰康所擅長的領域。”
不過,最終經過反復論證、調研后,泰康確立了以長期健康管理為核心的“醫養融合”戰略,即在養老社區鄰近建設康復醫院,以“養老社區+康復醫院”雙輪驅動的模式,為社區居民提供“預防-診療-康復-長期護理”的閉環整合型醫養服務,而實踐證明陳東升的選擇頗具前瞻性。
對于這一戰略,可以從養老、醫療兩個方面來觀察其布局。一方面,在養老社區上,2009年11月,泰康提出的養老社區股權投資計劃,獲得中國保險行業養老社區投資試點資格。
在隨后的7年時間中,其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三亞、蘇州、成都、武漢、杭州8個全國重點城市完成第一輪的戰略布局、投資200億元建設以“醫養融合”為特色的養老社區。截至目前,北京燕園和上海申園已經先后投入運營,廣州粵園也即將開業。
據悉,未來5-8年中,泰康還將在全國投資1000億元建設養老社區,先期構建擁有超過5萬用戶的連鎖養老網絡,長期將達到20萬名客戶規模。
另一方面,在醫療產業上,2015年9月,泰康戰略投資南京仙林鼓樓醫院;2015年11月,其投資的首個二級老年專科醫院——泰康燕園康復醫院在北京燕園養老社區落成;2016年4月,其與南京大學、南京仙林鼓樓醫院簽約,南京仙林鼓樓醫院正式掛牌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
在陳東升的構想中,未來10年,泰康將力爭在每個核心城市都有一家三甲醫院;一個醫院+一個養老社區,這將成為泰康養老社區的標配。
一位保險資管公司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保險業務提供長期資金支撐養老產業持續擴張,資管業務負責提升保險資金的投資利差收益,醫養業務則為壽險業務提高死差收益,最重要的是保險產品與醫療產業相結合,形成一個全產業鏈的閉環。不過,一些保險機構、地產機構照貓畫虎,光拿地,建成了養老社區,而沒有后期的持續經營,這樣效果并不理想,難以為繼。”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近一段時間以來,泰康頻頻與地方政府接觸,并且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包括:四川省、江蘇省、山東省、河南省、江西省、天津市、成都市、武漢市等。
以2016年9月,泰康與四川省政府簽訂的合作框架協議為例,其中便包括四川省政府支持泰康與四川省公立醫院合作新建醫院,支持參與醫療互聯網+、分級診療、醫療保險托管等方面的服務模式創新,支持通過委托管理、股份改造、PPP合作等形式,參與公立醫院(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改制重組,在四川省打造醫養社區。
國際化謀篇布局
延續上述思路,泰康的“醫養融合”戰略正在加速,并且已經開始國際化布局。
從泰康近一個月的戰略合作情況來看,如其投資逾10億元入股IHH旗下的百匯中國,并與百匯中國股東、IHH全資子公司百匯醫療集團達成戰略合作。此次投資由泰康旗下的泰康資產負責執行,投資款將主要用于發展百匯中國在中國的醫院及診所業務,包括未來將在中國多個重點經濟圈新開設診所和醫院。
彼時,陳東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本次投資將促進泰康在中國醫療市場的事業發展,并且將深入借鑒和引進國際先進的醫療技術、運營模式以及管理體系,走國際化、專業化的發展道路。”
如果這一合作是積累國際經驗,那么與北星金融地產簽訂合作協議則是真正的“走出去”。
同月,泰康與北星金融地產在美國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投資總資產價值逾61億美元、逾450處、遍布于美國和英國的優質醫療、養老物業資產組合業務。
公開資料顯示,北星地產金融是一家具有REIT(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不動產投資信托)組織結構的多元化商業房地產企業,2004年在紐約交易所上市。目前,其在上市綜合型醫養REIT中排名第四,2015年全美養老社區業主的床位數排名第七。
據悉,泰康與北星金融地產共同持有的該資產組合內包括逾450處資產,遍布美國和英國。
資產組合內包含三種類型的資產:一是以長期居住照護為主要服務目的的高端養老設施,二是以中短期康復治療為主的專業護理康復中心以及傳統的綜合醫院,三是提供多專科醫生集團使用的高效便捷的現代化醫療辦公大樓,覆蓋多種醫養服務形態,為使用自費、健康保險、政府醫保等支付來源的各層次客戶群體服務。
陳東升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未來十年,泰康的國際化戰略分為兩步,一步是資產全球化配置,另一步是保險業務國際化,力爭一舉進入世界500強之列。”
而此前,泰康已經在資產全球化配置上有所建樹。例如,2015年投資了倫敦金融城Milton Gate寫字樓;斥資2.33億美元、持股13.5%成為國際知名拍賣行蘇富比的最大股東。
對于泰康的國際化戰略,一位保險業資深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資產全球化需求迫切,在國內資產收益持續下降的環境下,去海外尋找高收益資產代表了一種方向,可以實現資產配置的國別多元化,作為風險分散的策略手段,最終更好地進行資產負債匹配。”
“保險業務國際化則需要在自身業務成熟的基礎上進行,泰康的‘醫療融合’戰略在國內比較成熟,因此具備了‘走出去’的條件,但是現階段應該會更多地與國際醫療、養老機構合作,借助對方在本土市場的經驗、優勢,逐步站穩腳跟。”上述保險業資深人士說道。